林麗雲老師,中興大學理學大樓場創場老師,作為她的學生,站在觀雲的角度, 紀錄並交流分享用生活練拳,用拳學生活的學習過程,本場練習時間為週一至週六早上6點至9點(夏季7點半至9點移至土木環工大樓)
今天老師提到劍的13勢,
因為劍不是只有刺跟劈,
年輕又學得快,大家都會怕,
怕他走上歪路,怕他被不好或負面的人事物影響或操弄,
凌晨行氣的時候突然回想起來,自然行氣是有一些階段的,
一開始的靜坐站樁在幫助我們找到最適合且自然的結構,
場地很多人在老師教劍的時候都在看老師2013年的影片,
現在是2025年年底,
午休依然是全身行氣,
但比較不一樣的是下巴到頸骨這段整個跟鼻腔銜接上了,
老師昨天又開會一整天,
從今年3月到現在,會裡一直有很多的活動,
我身邊有各種火象、土象、水象、風象、土象星座,
同樣星座的人有完全不同個性的人也非常多,
凌晨的行氣完全沒有受到天氣驟降的影響,
依然走的是全身,
我記得我剛學拳的時候,
禮拜六去場地跟老師學,禮拜天雖然去總場,
每次老師教一套拳,不管我有沒有學過,我就是重頭學,
從頭學的意思是就算招式已經滾瓜爛熟,也重新修正自己,
這個骨頭滑滑的感覺在天冷時特別好用,
在打拳時或在行氣的時候產生其實都沒有什麼關係,
凌晨的行氣,先是動態的類似電能走全身,
接著重從薦椎到後背脊椎這一段是整束連貫的,
今天早上在場地練劍的時候,風是比較大的,
太陽還沒有出來之前氣溫也比較低,
最近的氣溫開始下降,早晚的風也比較大,
不是年紀大的人要注意保暖而已,只要是人都要注意保暖,
那天帶了兩個賽員分別練踢二起跟二起腳,
其實對我來說都沒有什麼不一樣,
今天老師在講劍的時候,老師提一個觀念,
放鬆要有身體的重量作為成份,
在職場上我們在訓練新人時,有工作經驗的大概半年,
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大概至少要一年,
那天老師糾正一個學員雲手,
這個學員馬上跑過來跟老師說,
師姐早上給老師白木耳,裡面有木瓜跟杏仁,
師姐是嫁到台灣的澳門媳婦,很會養生料理,
早上在場地繼續等老師,我練我的老架一路75式,
旁邊的人是誰,在做什麼,
不知道是不是昨天去南投的關係,
南投的氣場很好,我其實是在外面練老架,
昨天因為在開車,所以沒有很仔細聽老師他們在說什麼,
隱約聽到他們提到我的五官,
今天老師教的是當頭炮,
老師每次唸我的時候,我其實真的覺得沒有什麼,也不會不開心,
老師早上上課的時候,場地附近的樹上好多隻鳥在叫,
我就問老師為什麼鳥叫得這麼厲害呢?
每一批的新生,在老師跟他們講完話之後,
我都會告訴他們,我想要看你們可以堅持多久,
凌晨的行氣很溫和,像在泡湯一樣,
手腳都在被子外面,很想收進來,
平常跟老師打新架的時候,老師是會配合我的速度的,
但今天他認真打的時候,其實那個差距就拉得很大,
號外!號外!
陳氏總會有熱心人士提供陳氏太極拳精要18式比賽獎金,獎金金額如下:
午休行氣,其他的照常,但頭骨頸骨像燒滾水一樣,
不是形容溫度,而是動態的過程,
我對練拳的認知在,練拳應該要讓我的身體越來越好,
而不是造成我身體的負擔,
老師早上跟大家調整了立身中正,
起因是一個學員誤解立身中正的意思,
今天一早到場地跟老師打新架,
可能是我昨天那句話,今天老師就很認真打,
如果你現在很快樂,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身體也很好,
那你家中一定有一個身體比較不好或比較辛苦的人,
昨天聽的是一場精彩的演講,
好的演講我有隨時做筆記的習慣,而且都是用手機隨手做筆記,
看金剛經的時候,下肢比較會行氣,尤其是腳底,
如果是誦唸,是會跟頭頂還有脊椎同時共振的,
到場地下車後,老師沿路唸我,
周二在眾人前為什麼不認真打劍?
今天載老師到場地路上,看到大師姐背著劍走快到場地,
老師很欣慰,
今天整天都在以前的辦公室,因為不能亂動,
所以覺得全身像被绑住~.~
剛看到2008年記錄聽一個修行的師父的演講:
1.不忘初心,我們常因為選擇忘記目的
很多人很羨慕我跟老師的師生情誼,
其實很多人也都有,只是他們自己沒有意識到,
我好一陣子在研究老師斜行的結構,
老架跟新架在招式上,髖關節結構並並不完全相同,
老師因為已經教完陳氏精要18式,
所以一早到場地就開始調拳,
昨天老師上課的時候看到一個師兄動作做得很奇怪,
就調整了一下,
前幾天晚上在上課前,我看到我跟老師的劍袋在師兄姐放東西的平台上,
原來早上我趕著去上班,就忘了放到車上,
當有自然行氣現象的時候,若可以,就練拳,
哪怕只是一招半式也好,
早上下課後又打了3趟老架一路75式,
背後及腰際的行氣越來越強烈,
這兩天的行氣,包括今天凌晨,
走的比較強烈的都是身體的兩側,也就是胸腰腹兩側,以及下肢到腳底,
我是2004年先加入協會,隔一周再到場地,
因為我本來就是在網路上看到老師的38式,
張滄彬老師生前對老師很好,
我剛學拳的時候就每年陪著老師去跟張老師拜年,
今天跟老師先打完一趟陳氏太極劍,
老師都會叫場地的賽員在旁邊看著,
那天我覺得黃洲生老師的拳似乎比以前更自在,
我的意思是,我就是很喜歡看這種很自在的拳,
行氣現象是一種類似開機連線,
開機的點可以是全身的任一特定位置,
有時候我會覺得,
老師的新架甚至其他拳架或器械可能對場地的一些人沒有什麼太大的吸引力,
20251109老師參加高雄陳氏世傳會員大會表演新架一路,
謹以此影片,向已故張滄彬老師致敬
老師今天還是複習雲手,這個雲手其實在練髖關節非常的快,
尤其是尾襠骨的地方就是整個滑滑的,
今天早上看到張滄彬老師往生的訊息,覺得很驚訝,
張老師是台中市太極拳協會前任的總教練,
場地跟老師學拳的有上百人,
跟老師學拳20年以上的不超過5人,10年以上的大概幾十人,
然後我們就出發往高雄@@
雲手的練習,是讓髖關節滑順最重要最有效果的練習,
也就是說在練習八法跟身法的過程中,
老師今天講的是雲手,
在老師教的基本裡,雲手是最困難的,
今天下課後,因為老師中午有事,準備要離開,
突然老師出聲糾正一名學員,
老師昨天帶所有的人打完拳跟劍之後,提醒賽員,
不要依賴任何人帶他們打,他們要養成自己練的習慣,
要睡之前,跟我們大師姐聊了一下,
他是一個很好的人,我認識他21年,
每一家練拳的放鬆法門都不可能會完全相同,
我們的練習方法是從修正結構去產生自然放鬆的狀態,
午休行氣的位置有點讓我摸不著頭緒,
他是在頭頂稍微往後一點的地方,
我記得幾年前的台灣盃,場地的一個選手晃動,
他後來就被扣分,我是其中一個扣他分數的人,
剛學拳的時候,就是只會基本不會招式的那個時候,
靜坐曾經坐到定神歸一的狀態,
老師說他昨天眼皮也一直跳耶,
我跟老師說沒關係啊,
早上跟老師打完拳,老師講了一句話,骨頭好滑溜,
我聽完就笑了,我們打拳真的就是這種感覺,
我過去常常跟場地的人說,
練陳氏的人都要去經歷一次台灣盃,因為那是專屬陳氏太極拳的比賽,
早上心裡想著別的事情,
跟老師打新架的時候一晃神,就打錯了,
我記得很多年前有一個師姐,
年紀沒有很大,可是看起來很蒼老,
我跟老師其實沒有過問協會的事情很多年,大概10年吧,
今年4月以後,開始慢慢重新認識人,
開幕那天,旁邊剛好站著一個推手的選手,
那個一看就知道平常的練習密度很高,
在早期我們還不會打拳的時候,
我們就是練基本,站椿、靜坐還有其他,
今天看電視看到一句話,
劍法中沒有太多戾氣,
凌晨的行氣,在髖關節的部分,
從胯的地方(也就是大腿骨跟髖關節銜接的地方)像水位上升一樣,
我們自己場地的人,我才會講站樁,
是因為每天見面,他們的問題自己要提出來,
我記得第一屆台灣盃是在2005年,地點是在台中,
協會第一次發起,
凌晨這個行氣現象很重要,是心到兩臂,
行之所至,胸骨及肩肘腕關節就開始滑滑的,
我在看不同的經典的時候都是會行氣的,
只是部位及路線不一樣而已,
凌晨大概快一點,後腰椎的地方行氣的很厲害,
過去不是沒發生過,只是這次的程度幾乎是前所未有,
昨天在外面一整天,中午沒有辦法休息很累,
又要講很多的話,其實很傷元氣,
昨天老師上課的時候,麥克風沒有作用,
賴湘音秘書長就幫老師拿了更大的麥克風來XD
練氣的人在看別人打拳的時候,
能看出這個人的丹田是全身性的,
老師常跟资深的師兄姐說他們要認真練拳,
是因為這些師兄姐十幾年前跟十幾年後拳架的水準都差不多,
我們在人生中會遇到各種不同的人,
這些人都遇見過之後,我們就會更珍惜那些對我們很好的人,
那天老師帶了學生參加蘇秉康老師陶藝展,
他就是古小兔師姐的先生,
當老師不是一個人打拳的時候,他可能是帶領,
但大部分他都是讓給別人去帶,
今天師姐還是準備了茶,他的茶非常好喝,
尤其在老師早上快6點半上到9點的時候,
老師今天教左蹬一跟,雙震腳,及玉女穿梭,
左蹬一跟是一個發勁的招式,
老師昨天早上提醒場地的人避免跪膝的方式,
是我告訴老師場地的賽員為了蹲著打拳產生的程度不一的跪膝現象,
昨天一個師兄講到他們小時候走路都要走40幾分鐘去上學,
我跟他說我們也是啊,
今天凌晨行氣很明顯,我以為是節氣,結果一查又不是,
不過有注意到不同行氣的路線及部位,態樣也不太一樣,
最近打拳滑滑的感覺又更明顯,
明顯在於關節及骨頭之間滑滑的感覺,
看暗河傳好像在看凡人修仙傳XD
18劍陣有個缺點,
一早,老師今天帶著我,
還有場地的小朋友一起打老架傳統拳架,
我記得老師在教老架二路的時候,
場地年紀比較大的師兄師姐非常的興奮,
要睡之前,把老師早上教的又練了一下,
其實我很多年都不太看影片練,
我打拳的時候,也是在行氣的狀態,
但沒有辦法像躺著的時候那麼放得開,
在這麼些年大小比賽的裁判經歷之後,
我就會想一下我為什麼來當裁判?
今天老師在跟場地的人講比賽的事情時,
我跟老師說場地的賽員拳架工整度不足,
如果平常有檢視自己問題的習慣,又能即時修正,
那麼得不得名次,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
今天一個師姐在練高探馬的時候就是用蹲的,
然後被老師糾正,
傳統的陳氏拳架,不但很少弓步,而且幾乎沒有直來直往,
這是因為髖關節的結構本來就不是直線,
高探馬,老師早上會跟大家說不要只是做動作而已,
是因為這招在打的時候,
老師今天複習高探馬時,
提到這兩天看到不同國家的外國人打陳氏太極拳,
我這兩天一直在練老師修正我的纏絲勁,
所以也很大幅度的修正了老架的打法,
◎2025年(10/25-26台北小巨蛋)第9屆世界盃太極錦標賽本場學員參賽成績
很多人不知道,出色並不在一生順風順水,
而在挫折感最重、最考驗抗壓性的過程中誕生,
今天早上,我還是一早到場地,
練前兩天老師在旅館修正我的纏絲勁,
這次世界盃的工作人員素質跟紀律都非常的高,
尤其小巨蛋的租借費用動輒超過百萬,
有沒有出國經驗的人,大概不是很清楚,
攜帶金屬性質的物品是多麻煩的一件事,
老師旁邊中間的這位選手,
我跟老師都認為他的陳氏太極拳打得非常好,
我:老師在另外一桌講冷笑話,我們這邊都沒有笑話可以聽....
A:我只會熱的,不會冷
一早起來練纏絲勁,
一會兒,老師就糾正我某個角度,
剛剛唸完經,這次有一個特別不一樣的地方,
以前膻中這個位置,是像無底洞一樣,能量一直往這邊流注,
這幾天又開始行氣發端,位置在後腰兩股能量,
很快整個下肢(含整個脚底脚背脚踝小腿膝關節大腿髖關節)開始流動,
我的背後走的其實很少是一條線,
而是沿著脊椎兩側同時走兩條線,
剛學拳的前三年一定要拼命練,
因為3年後拳架外形就開始定型,
這是二起脚,沒有墊步或助跳,
老架是踢二起,有墊步,兩者都是往上,
昨天看暗河傳,他的劇情寫得很好,
裡面有幾句,
場地這兩年先後,一個師姐玩滑輪不小心腳筋斷裂,
一個師姐去爬山也傷到腳,他們後來練拳就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這兩天的凌晨跟傍晚已經可以很明顯感到氣溫的不同,
台中的風比之前大,
今天老師看了團體的38式,然後跟他們講一些要調整的地方,
老師在示範的時候真的就是很不一樣,
今天一早,老師還是先講掩手肱拳,
依然沒有一開始就讓大家練習怎麼發,
幾年前曾英三老師有在協會開靈妙太極道的課程,
我其實對氣功沒有很大的興趣,我只喜歡練拳,
如果說場地的人很少看老師打拳,
場外的人大概不是很相信,但這是事實,
之前每次幫場地的人調完拳,他們都會表達感謝,
我都會跟他們說有感恩的心很好,但只感謝我很奇怪,
我們在練習老架的時候,可以打很多次不是強迫自己的,
而是不斷的修正結構到每個招式的每一動都盡量讓氣自然的下到腳底,
今天連同昨天,
老師每次都講半個小時掩手肱拳結構上要注意的地方,
剛剛看到一個影片,
心有戚戚焉,
我從30歲就跟老師學拳,那時老師49歲,
此間21年正是老師體能最顛峰的歲月,
老師2013年在場地教陳氏36刀
老師今天講的掩手肱拳,是老架完整的掩手肱拳,
因為場地很多新生,所以一開始不能就直接教發勁,
我昨天下午其實是幫一個學員看拳,
一招就看了3個小時,
老師今天教掩手肱拳,
真是太幸福啦
我練拳從來不管呼吸,
老師教拳也從來都說呼吸自然就好,
沉睡的時候在睡夢中會無意識的變成內呼吸,
清醒的時候,在放空的狀態口鼻呼吸也會減緩,
今天凌晨行氣最清楚的是沿著肋骨、兩側腰際、
髖關節前兩側、大腿到整個腳底,
我在工作上習慣扎實的去做好每一個過程,
而不是有數據就好,
老師昨天其實是在環工大樓幫陳氏總會各場聯合的團體選手看新架,
另一邊理學大樓場地的團體選手其實從今年開始就已經完全交給場地的教練去看,
我記得今天凌晨的行氣是腰腹肋骨的高度以下最強烈,
剛剛很奇怪,正想要做功課,突然開始行氣,
這次陳氏總會再請吳榮輝老師來把最後的八法講完,
因為人沒有上次那麼多,所以可以近距離觀看,
學拳一開始練習拳架的質量要很高的原因在,
身體的質沒有出來之前,
我這陣子行氣都是從腰腹開始,
也就是膻中以下包括整個肋骨及腰兩側,到丹田及兩側,
陳氏太極中有一個招式叫雀地龍,
在練習的時候要完全坐下去,
今天早上上課的時候,老師讓我碰他的胯耶,
真的是好明顯又滑溜的髖關節結構@@
今天看了場地的人團練,
跟其中一個講了他結構的致命傷,
今天在場地跟一個學員聊起來,
他也是中醫師,
午休行氣的範圍依然是全身,
今天比較強烈的是腰椎以下的部份,
練拳的結構跟骨骼領域專業的結構,
不一定是可以互相涵蓋的概念,
我有個同事這種天氣他都是穿外套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長時間久坐,
早上老師講練拳要注意兩件事,
第一個比較困難的是關節放鬆,
其實老師早上是帶大家練纏絲勁,
因為很舒服,腳都不會痠(其實本來就不可能會痠),
早上老師帶大家練陳氏18式,我跟著打,
就是覺得一身的桎梏都解消了,
練拳過程的一些名詞,其實精確來講應該是形容詞,
他只是描述練拳過程的一些現象,
昨晚老師告訴我,一個學員被場地的人講沒有落胯,
我聽了很訝異,就問老師那個人有落胯嗎?
無論拳架或器械,我用到手臂的力量是真的很少,
即使是陳氏太極槍的發勁,
老師前幾天告訴場地的人,
跟他學拳不可以三天捕魚兩天曬網,
那天吃飯的時候,場地的人提老師曾講過一次開玩笑的話,
說某教練趕都趕不走,
質真若渝
我記得十幾年前場地有一批年輕力壯的年輕人,
我那個時候曾經告訴他們,
正月山海經
頸椎的前後方,除了中間之外,
各有兩條同時走的行氣路線,
節氣對練拳的效果在比較能夠感受到天地間的能量,
但如果不練其實都一樣,
今天來講一下我們場地那個年輕小朋友的故事,
我這輩子沒有看過協調這麼差的人,教他都會教到心灰意冷,
老師昨天叫我有時間幫場地的人看一下,
我就跟老師說,如果他們是出了狀況,
老師今天講提收,在老架叫做摟膝,
在新架叫做初收跟再收,
今天上完課的感覺是,髖關節是整個被往上托的程度比以往都更強烈,
我們練拳的人走路或行走坐臥任何動作都會很輕鬆,
場地的人陸續在報台灣盃陳氏太極拳全國錦標賽的比賽,
下課後看他們陸續在交報名表,
我其實完全不懂經脈,反正我的習慣就是這樣,
不懂不會不知道,我都很老實,
老師週四有預告週五週六的陳氏18式課程要進招,
但老師忽略一件事,這兩天有國慶煙火,
老師最近上課的時候,常常有好的茶可以喝,
原來是一個師姐都會每天固定泡好茶帶給老師喝,
老師在這種日子也在開會,
我呢就跑來場地練拳,嘿嘿@@a
練陳氏太極拳一開始要求工整,
是因為一開始的結構習慣很重要,
早上老師講的是老架18式的斜行,
但他事實上是新架拗步斜行的一半,
老師常常講到劉曉賦老師,
他真的是很好的一個人,
我問過一些人,他們學生時代古文都是用背的,
沒有嘗試用自己的話去解釋的體驗,
老師最近教陳氏18式的白鵝亮翅,
外觀上很像新架,但其實只有新架的一半,
午休醒來,全身都在行氣,
像昨天的流水一樣,流速及頻率都很穩定,
老師這兩天一直強調,陳氏的拳架手上要掤勁,
不要手是手,腳是腳,打拳要用身體去帶,
今天有個新人要來,大概8、90年次,
今年來的新人都很年輕,重點是還都是小妹妹,
這兩天身體各骨頭行氣的樣子比較像流水,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節氣的關係,
這兩天看了老師表演那天各種角度的影片,
其實說真的都沒有現場看來的完整XD
最近幾次比賽及表演,場外的人跟老師說,
他們印象中雲觀很強,他們真的是雲觀的嗎?
早上自己在練拳的時候,聽到有人在開老師身高的玩笑,
一看是老師剛好走過去看到他們團體的劍,我就走了過去,
我們立身中正的練習,是從拳架中自然產生的,
不是刻意營造出來的
我這幾天都在練單鞭,我本來習慣就是這樣,
老師教到哪裡我就練到哪裡,
我之所以現在用骨頭結構去學習老師教的拳架,
不是因為我去了解骨頭是什麼構造,
我跟老師剛學拳的時候,老師才剛開場一年,
他那個時候學拳也沒有很久,
我現在跟老師學拳,看的學的練習的,
都是如何順著骨頭的結構滑行,
放假有個好處,想什麼時候睡覺就什麼時候睡覺^o^
下午的午睡是被左耳垂發端的行氣驚醒的,
大概三年多前,還在疫情期間,
一個新生曾經因為染疫跟我傳過訊息,
凌晨其實發生一個跟以前不太一樣的的現象,
除了其他發端及行氣路線之外,
這兩天做了兩個實驗,我前天沒有打老架一路75式,
昨天凌晨行氣就比平日微弱,
老師週日因為怕場地的人人數太多影響到協會其他場的人的學習,
所以跟場地的人說老架會在禮拜六教,
我剛跟老師學拳的時候,在旁邊很安分的在練基本,
老師偶爾會來指導我,
時不時有師兄姐會問老師不知道要怎麼把拳練好,
老師都會很委婉的跟他們說需要時間而已,
教師節那天,我傳了老師的影片給幾個沒在練拳的朋友,
我後來發現他們的反應很有趣,
髖關節沒有鬆,膝蓋就容易朝前,變成跪膝,
雖然蹲很低,但身體的力量是沒有落到腳底的,而是在膝蓋,
老師今天講的是單鞭,
陳氏是燈籠手,不是勾手,虎口是龍眼,不是鳳眼,
老師剛跟我說,有幾個人這兩年都跟老師強烈表達要跟老師學新架,
包括已經很多年沒有再跟老師學拳的人,
我昨天要睡之前,突然看到旁邊有一本張肇平老師的太極拳語錄,
我就拿起來翻了一下,這本書是我學拳幾年後買的,
昨天發生一件很奇怪的事,
下午3點到晚上7點,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開車,
這幾天來了一個新生,每天都比老師早到,
我就多看了一眼,
双震腳,之所以名雙震,
是因為右腳並不是刻意起落的,
老師今天早上告訴我,他年輕的時候跟我一樣很有原則,
對學生要求很嚴格,
我可以感知哪些人可能是有感冒的,
通常我都會請有感冒的人要記得戴口罩,但通常收效不大,
新架的招式中,拗步斜行之後就是閃通背,
光閃通背一個招式就有至少四個轉身的不同動作組合,
曬過太陽的衣服聞起來特別舒服,因為有陽光的味道,
我練拳的時候也特別喜歡曬太陽,
昨天中午其實發生一件有趣的事情,
九九總會跟陳氏總會的人看到我都問我有沒有便當可以吃,
當老師是很辛苦的,他除了要教學,
還要面對學生的各種習氣,
九九總會的生態跟陳氏總會不太一樣,
他們很多都是跟黃裕盛老師學拳4、50年以上,
我平常不愛說話的,也不喜歡攀緣,除非認識很多年,
昨天要不是老師把我叫上,我其實不太喜歡逐桌敬酒,
一早6:00,老師就開始教拳,
週日的課,比老師早到的人一向比雲觀還多,
老師前天開玩笑說場地的人打拳時不太像他教出來的,
昨天我就好奇看了一下,
我學生時代很喜歡買書,剛學拳時也喜歡買書跟光碟片,
那個時候就開始有大陸的光碟片,
午休的時候,夢見在場地打披身捶,
招式的每一動都非常的清楚,非常的仔細,
我們體驗人生的過程,沒有人是不受委屈的,
不需要因為受了委屈而想辦法讓自己變得更強,
陳氏太極練習發勁前,要做好一些準備,
其中一個就是合勁,
剛午休全身的行氣像是融合在一起,
卻又全身充電般流動,
這些是每天一早6點就已經到場地的師兄姐們^^
我們場地一般瓦龍掌的練習問題,
如果手勁太過,就是胯沒有放鬆的過程,
我們的身體在日常生活中是有可能受到傷害的,
受傷的大問題在受傷後沒有把它處理好,
今天他們繼續練38式團練,因為律動很奇怪,
老師昨天晚上也是幫他們找音樂找到很晚,
我今天凌晨行氣走的是肝、心跟胃,
但他其實不是點或局部而已,而是立體的,甚至是深入進去,
秘書處中,我最感謝的是王嬌美副理事長,
他的身段很柔軟,人很低調,
同仁們出國或假日自己做小點心都很喜歡分享,
也跟我分享他們的旅遊、經歷、人生百態,
早上老師在看38式團體,然後說怎麼跟音樂沒有什麼關係,
我好奇的跑來看,然後說這個音感是天生的,
薛新華副秘書長是在台灣很多年的大陸配偶,
我覺得協會敢用他,在台灣的生態需要很大的勇氣,
我可以不用靜坐,不用站樁,
只靠練拳,行氣如斯,因為我們的練法就是轉胯,
攬扎衣中,瓦龍掌是因為拳架的工整讓氣自然到四肢末端並產生合勁,
並不是刻意捏一個掌型,也不是刻意把手腳伸得很長很寬,
早上跟老師打了一趟新架,
覺得跟自己打還是真的很不一樣^^
我剛學拳的時候,很喜歡玩,
可是協會的人不喜歡跟我玩,理由還很奇怪,
我知道目前主流不是這個,可是我真的是很多年看到很多人因為發勁受傷,
所以我覺得不管別人怎麼想,我都要寫一下,
長期早睡早起的習慣,
我的生理時鐘一到晚上8點就開始身體慢慢自動關機,
昨天老師從早上6點就開始教,到傍晚6點到家,
整整12個小時都沒有休息,
昨天陳玉棉老師帶了學生從新竹遠途來支持陳氏總會的活動,
劉育翎老師也從苗栗坐火車來,我看過他的很多次評分,
老師今天早上及下午都跟大家說,
他很感謝大家來聽他講,
今天是廖淑真老師給我一對一個別指導,
我們得先把自己陳氏打輪的東西放掉,先去感受廖老師餵勁,
我平常練的最多的是老架,
新架只有一早在跟老師一起打的時候才會練,
我每天都練纏絲勁,是在練身體的知覺,
這個知覺來自於順著骨骼的結構在肌膚表面自然形成一個會呼吸會透氣的薄膜,
老師今天講攬扎衣,我就一直只練這招喔^^
老師講解的時候,順便示範了一招掩手肱拳,
攬扎衣在練習的過程,如果眼睛能夠當下亮起來(不是眼睛大小),
就表示眼睛那邊的氣是順的,
陳小旺老師今年來台中示範打輪的時候,
我看到的是纏絲勁,是陳氏的拳架,
凌晨跟午休的行氣,已經不是一條兩條,而是整束,
午休尤其是後頸椎是從後面整個往上,
早上老師在複習攬扎衣的時候,
有特別提到這是一個肩靠勁,
早上老師講課時,同樣在要求場地的人對自己的動作細節要留意,
然後就問其中一個學員,老師對學生拳架有要求,
早上到場地的時候,我就跟老師說有一對新生夫婦,
一個是騎腳踏車來學拳然後再去上班,
老師最近對新生開始要求早到,
這是因為每一批的新生個性是不一樣的,
我一直不太習慣打輪以外的練習方式,
因為那跟我們拳架不太一樣,
當我們久坐的時候,很容易筋骨僵硬而限制我們的身體,
打拳在幫助我們開筋骨,
一大早因為早到的人不多,
老師先講38式的單鞭,
昨天一個新生比較晚到,直接就站到隊伍的最前面,
老師跟他說你怎麼可以把別人擠到旁邊去呢?
昨天辦公室同仁告訴我,他的家人現在失智症,
平常都要請外勞照顧,原來他家人已經83歲,
看了鐵血丹心幾集,有點明白為什麼被形容主角演成配角,
連續劇吧,沒有演技就只能看顏值,
我沒有寫到腰椎的行氣,
因為那是整個後腰椎以及銜接整個髖關節的銜接處,
今天看洪七公在講降龍十八掌最後三掌,
跟我們練拳還挺像的^^
凌晨醒來的時候,全身已經在直接行氣,
沒有哪個部位的發端,
早年,這些陳氏耆老們都還很年輕的時候,
大家感情都很好,有什麼活動就互相挺,
老師昨天在協會的課是7:40開始上到8:40,
但他也沒有忘記或忽略場地的人,
今天蔡安娜老師強調,
裁判獨立評分在判斷及思想獨立,
早上一查才發現,我昨天講的位置原來不叫氣海,
這個位置在膻中及丹田之間,
剛做完功課,心裡覺得很感恩,
梁綉金老師是一個很愛才又很大度的人,
今天人很多,我都喜歡躲在後面,
空氣好@@a
前陣子有提到每一個行氣的發端都有七情六慾的關卡要過,
因為每個行氣的發端都不會只有一次,
凌晨會陰發端後,以往會快速放射到四肢末端,
今天是持續而且強烈的以會陰為中心聚集,但卻不是匯入,
長期以來,場地比賽或表演的音樂都是老師找的,
早期沒有mg3的年代,他就是到商店試聽CD片,
人因生理結構而有七情六慾,
練拳的過程產生不同的行氣發端,
其實蓋攔式,我當初一開始跟老師學的時候,
老師教的是活步,
我今天看了一下場地的人練拳,
我後來在想他們的問題出在哪裡,
一些平常比較晚到場地的人,今天就比較早到了,
我就笑說老師有講還是有差,
我在辦公室喜歡跟同仁一起成長,
無論資深資淺,他們對我的印象就是熱情,
我跟老師剛開始學拳時,
第一個禮拜後,腳底外側就不時一陣一陣暖流在跑,
老師今天持續提醒場地的教練,
當一個教練要比學員更努力練,
我剛學拳的時候,場地有一位常常出去比賽的師姐,
有一次他看到我在練拳,告訴我我的手很短,
老師今天早上又再提醒場地的裁判一次,
遇到任何比賽都不應該護航自己場地的人,評分要客觀,
老師今天早上講的是百會、列缺跟關元,
但事實上這是位置而不是勁源,
發勁是順勢養氣的練法,
所以如果不是腰胯鬆得非常快速,
我練拳時,行氣的發端一直是從薦椎開始,
我覺得這跟拳架的招式很有關係,
午休的時候,行氣的發端居然是脊椎最下方圓圓的骨頭開始,
行氣路線往下一個很清楚像牛角的立體三角錐都在連貫,
我從以前調場地賽員的時候,就常常跟他們提醒,
出去是要看看這個世界,是要讓自己視野跟心胸都更開闊,
昨天回程在餐廳吃晚餐時,
我去洗手間換衣服的時候剛好遇到場地一名平常很認真練的賽員,
◎2025年(9/7高雄市苓雅運動中心)高雄市第18屆全國太極八卦掌錦標賽本場學員參賽成績
◎2025年(8/9豐原)臺中市運動大會本場學員參賽成績
昨天到家的時候已經晚上9點半,
早上我還是一早就跑去場地練拳,
大概去年還今年的一次比賽,
場地一名很認真的賽員成績不如預期,
我早上請老師看場地的人錄的影片,
老師看完就理解為什麼我昨天沒有在遊覽車上表達任何想法,
今天看到一個打64式的選手下盤很不錯,
看得出來下了很深的基本,
我平常其實都是練老架,今天拜完好兄弟就跑去睡覺,
醒來本來要去場地練拳,突然想到打一下閃通背好了@@a
不知道是不是昨天練閃通背的關係,
凌晨的行氣從恥骨開始,清涼的氣開始跑全身,
我工作上常常要接觸辦公室的同仁,
我發現個性越樂觀越正向的人就算沒有在運動,
早上練完吃早餐的時候,老師跟我說了一些事,
我沉默了一下,然後跟老師解釋我沒有回答有兩個原因,
昨天到今天其實我應該中暑的,但是沒有,
反而今天凌晨行氣的時候,清涼行氣跑的比以前更快,
我高中的時候,學妹介紹我看金庸小說,
我覺得很好看,可是我沒想過練拳,
場地的人因為早上在團練,所以我還是到小角落去練拳,
打完發現一個師兄在我後面站樁,
我今天走了很多的路還有階梯,
聚會的地方在半山腰,這次辦的人被我們罵到臭頭:p
前幾天做了奇怪的夢,夢見兩個人幫我掃垃圾,
他們還給我一本書,一打開,每一頁居然都是福袋,
有一次,場地的賽員成績雖然不錯,
但我覺得他們打起來很奇怪,
老師今天看團體的時候,一個師姐忘招,
老師就聲音嚴肅起來,
小時候喜歡翻書,
但純粹是當故事書看,不太會寫,
老師當選理事長之前,
協會副總教練的制度需要同時兼具高級教練以及教練長的身份,
老師今天示範了倒捲肱的纏絲,
我覺得他就是一個很明顯的通過腰胯同時纏繞到身體及四肢末端,
早上老師在看賽員,我在旁邊練完纏絲勁之後,
剛好老師叫他們再打一次,我在擦汗的時候就看了一眼,
我一開始學拳的時候,學老師學得很像,
不管神韻、手勢、動作等等,
昨晚遇到一個名字叫超然的人,
今早想起來就翻了一下超然臺記,
今天老師講翻身下劈,
其實這招調整了好幾次,
今天午休行氣比較特別的是,一直往耳垂及顴骨流注,
從髖關節內側流向到腳底,
我以前看滿漢全席,
我後來覺得以前的皇帝一個人吃那麼多道菜怎麼吃得完,
場地最近在密集團練,有個別負責的教練幫老師幫忙看參賽的團體,
原則上老師是不會插手各個教練的調拳,
那天一個師兄給我看一個影片,裡面是練習不用手起身,
我楞了一下,原來他們起身是需要用手的,
老師選理事長時,也曾希望我接理事,
我也都婉拒了,
學拳大約1-2年,老師開始教中脈,
脊椎開始很容易共振,但外觀是看不出來的,
老師其實以前週日是沒有在教的,
所以我們那個時候學拳很辛苦,
外頭下著雨,澄心滌慮特別好,
我喜歡每天晚上睡前都做一個回顧,
今天場地表演完去南庄老街,
貞敏、美智、淑芬、洋華、麗均、佩怡一家、
不知道是不是昨天練比較多起式跟金剛搗碓的關係,
凌晨3點腰椎的地方就開始行氣,很快的就往上擴散到胸椎,
昨天下午請假去配眼鏡,備用的眼鏡實在是太重了,
時不時會從鼻子滑下來,打拳實在很不方便,
今天老師開始教陳氏精要18式,這原本是老師週日在陳氏總會9-11月的教學,
因為場地的人報名很多,週日場地可能會容納不下,
老師今早上課的時候,落英隨風飄搖,
那是一幅很美又讓人心神蕩漾的畫面,
上週日本阪野老師來的時候,
老師已經教了陳氏18式的起式及金剛搗碓,
打拳的時候,
肌膚表層像有一層薄膜(這就是我們講的張力,而不是垮掉的),
寫文章寫習慣的人通常文字洗鍊,
我們也常常可以從拳打久有練出東西的人講出來的話中,
我剛學拳的時候,有時候會聽到老師說我當天的氣不大對,
我後來就會去找原因,
我在工作上非常強調面對問題,
我在學習的時候也喜歡面對問題,
場地一個新生非常有禮貌,他總是第一個到場地,
看到老師一定說早安,而且都是鞠躬敬禮,
老師今天示範了陳氏太極劍鷹熊鬥智到鳳凰點頭,
跳躍及發勁的部分,一遍又一遍帶大家練了無數次,
早上我跟老師在打新架跟陳氏太極劍的時候,
場地很多人都有看到,
這是去年的今天寫的:
老師早上講的,是混元樁的一種,
練拳之後,我很少靜坐,
因為兩種氣機引動不太一樣,
週六聚餐的時候,師兄姐聊起辦公室一件事,
我當下LINE給同事了解,
先講兩個故事,
國中剛入學幾次國學測驗後,國文老師就把我叫去,
老師是個很重然諾的人,
他也希望學生跟他一樣做一個守信用的人,
早上練拳的時候,我突然想到前天做的測試,
就稍微注意一下我的呼吸到底在打拳時是怎麼進行的,
有人告訴我,他曾經在一場比賽被我打很低分,
他一直記到現在,
老師是一個很善良的人,
無論經歷過什麼,他對任何人事物都沒有恨意,
昨天在台北體育館附近其實很難找到適合練拳的地方,
這大概是土地高度使用不得不然的結果,
從台北載老師回來後,
我就突然想到,
凌晨行氣,花了兩個小時的時間把身上的桎梏衝散,
深深覺得,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練得很好,
師兄邀老師去新社看他的新居很久了,
剛好今天日本阪野老師帶學生來,
挺剛好的,這集凡人修仙傳剛好都在講心魔,
因為人騙不了自己的心魔,
我記得去年當選績優時,
後來到大辦公室去受獎時,
今天老師複習了陳氏太極劍所有發勁跟震腳,
我其實都沒有很強烈的動機,
凌晨還是照常行氣,
但是我今天玩了點別的@@a
我們的練法,透過基本及拳架產生氣機引動現象,
再繼續透過拳架練習自然產生行氣現象,
從早上到中午,陸陸續續,
場地的人知道我沒有上到老師早上的課而搥心肝,
場地的人跟我說,我去上班之後老師有繼續教老架一路的起式喔,
我就說好好喔,我都沒上到~.~
我今天早上看王陽明的訓蒙大意,
以前的人的學習方法跟教育方法都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今天早上我事先並不知道日本阪野老師帶學生來場地交流,
我其實沒有在管場地的事XD
我有一個很好的老師,
其實已經十幾年他都沒有很認真的看我的拳,
早上幫老師聯絡時,
我回想起一些始末,
老師今天複習陳氏太極劍,
我們在拳架器械的練習,練到筋肉的感覺沒有了,
一早起來,把老師昨天的話又想了一遍,突然就想明白了,
覺得老師講的真的很有道理,覺得很開心,
今天老師在修正場地的人劍指,我就說這是瓦龍掌,
老師阻止我說下去,我後來問老師為什麼,
因為我現在比較少練器械,
幾年前我會拿年輕時刀的比賽影片給新生參考,
昨天晚上老師告訴我,他有點不想教了,
學生不認真,實在教得意興闌珊,
我們練拳的過程常常要跨越一道又一道的門檻,
心為令,
今天看到一個學員的臉,心裡有點驚駭,
我其實不太相信面相這種事,
如果叫外賣或去餐廳,我都很少給人家負評,
因為我覺得各行各業都很辛苦,
半夜有爬起來打兩趟拳,
因為整個晚上到凌晨都在行氣,
陳氏拳架的發勁因為速度很快,
所以一些沒有練習過的人有很大的誤解,
剛午休的自然行氣,就像遇雨暴漲的溪流,
量大充沛,湍急奔騰,
我記得很多年前場地有位學員很喜歡在場地教人,
幾個學員被他弄到頭暈,
其實我覺得很多人練了很多年都有練出來,只是沒有講,
我是真的覺得這些人有練出來就要去講出來,
我本來剛剛在寫震腳很輕鬆,
根本不可能會受傷的方式,
我昨天下班後的這種練習,今天起來,
身體沒有任何的負擔,照常行氣,
我常常發現很多人對自己的老師都是非常尊敬的,
我覺得這點我就非常的欣賞,
昨天連續練了1000次絞劍,500次點劍,
還是因為老師要下課了才停下來,
陳氏的拳架中有很多的轉折是因為要練習身體力量的引進落空,
如果去看過陳小旺老師現場的示範,
我常跟場地的人說,練很多遍是因為要練到想都不用想,
如果連拳架的熟練度都沒有,
幾年前我跟場地的人講老師靜坐的法門,
老師不是沒講過,只是他們沒有搭配練拳,
今天早上跟老師打99式的時候,老師問我為什麼今天打沒有掤勁,
我不好意思跟老師說這個音樂我快要睡著了~.~
老師教的基本裡面,有靜坐跟站樁,
每個老師教的入手法門都不可能一樣,
老師這兩天犧牲自己下午休息的時間,
請場地的人來團練8/31劍的表演,
沒有學招式只練基本經過半年後,
老師開始教我老架一路,
以前場地的人被我調拳其實過程很痛苦,
因為不是勤練而已,還要頭腦靈活,
我早上忽然想到學習觀念不同就會導致學習方法不一樣,
我看書從來沒有在背的,
金剛搗碓,一開始我們在學習如何把身體的重心平均分佈到腳底,
但是接下來就要透過拳架的不斷練習,
老師在教拳的時候會有一些練習上入手比較好理解的東西,
就是平圓跟立圓,
上次從人中有類似水珠滑落到兩齒之間的行氣,
一直到現在都持續,
老師常說,學拳要有恭敬心,
對拳要有恭敬心,對老師也要有恭敬心,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身體的行氣從點線變成面,
今天午休的行氣,是很多面連貫起來的,
場地最近要配合一些表演跟比賽,
因為有很多的新生也要一起下去,
我今天只有告訴場地現在負責調拳的教練大概的規格,
我沒有去調賽員,連跟賽員講話接觸都沒有,
我跟老師學拳的時候,是跟姐姐一起來的,
姐姐做事比較沒有耐心,對什麼事情都有興趣,但容易三分鐘熱度,
我跟老師學拳滿1年時,大概民國94年,
我那個時候一個禮拜跟老師學一次拳,
我覺得關於38式的講習,
真的有可能執裁陳氏太極拳的裁判都最好去上一下,
我覺得換另一種講法可能比較好理解,
行氣在身體的其中一種現象就是人可以很明顯感知的血液循環,
市運兩天遇到幾位99式資深的老師們,
他們都跟黃裕盛老師學習超過40、50年,
我覺得換個方式表達好了,
我做任何事情,包括讀書、工作、練拳都不喜歡被既有的知識限制或框架住,
關於練拳,我自己是透過練拳去感知骨頭的結構,
而不是先去研究骨頭有哪些成份,哪些名稱,位置在哪裡,
透過練拳產生骨頭滑滑的現象是很自然發生的,
只是需要時間,更需要透過練習,
有一次董老師請我跟老師吃飯,
一早在電梯遇到同仁,我跟他說氣色不錯,
他說現在都早睡,
老師常說,拳從打出來的當下就已經過時了,
意思是人不可能永遠待在原地不動,
今天午休的行氣讓整個腹腔及附近的脊椎的骨頭都滑滑的,
因為肉的感覺沒有了,所以好像是被束帶圈起來一樣,
現在的比賽生態跟以前比起來不太一樣,
有的裁判會很在意你有沒有來讓我調,
我後來發現,職場上在處理事情是比較理性的,
太極拳的領域有些在看拳方面,
我有時覺得很奇怪,
有的練拳的人不把時間花在怎麼樣讓自己的拳更好,
我一直很好奇,
為什麼老師在人群裡不太容易受到各色人等影響,
老師早上講磨盤式,
後來我發現其實拳是怎麼練,劍就是怎麼打,
我一直相信,人的心要正,
因為什麼都會有因果,
老師今早告訴場地的人,
跟他學拳不是只有學招式而已,
◎114年(8/9-10豐原瑞穗國小體育館)臺中市第十五屆全市運動大會(太極拳)本場學員參賽成績
我後來漸漸有點明白,
為什麼老師答應選理事長之前,這麼多人勸老師不要接,
昨天跟老師吃晚飯的時候,我忽然想到什麼,
就做了一個摟膝的動作,
這兩天市運,場地的人我給分跟其他裁判比起來都不是很高,
其中一個嚴重失誤還是我去抓出來的,
今天遇到一些99式的資深老師們,
因為我早年在豐原上班,每天上班都會路過黃惠美老師的場地,
我跟老師剛學拳的時候,
常常注意到如果老師跟謝老師一同出席飯局,
我常跟場地的人說,比賽的名次並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我們在練習過程中身體的質的提升,
老師是一個很客氣的人,
場地的人只要被哪個教練調過,就會說那是那位教練的學生,
最近協會要辦推手套路的講習,
我剛好在豐原就請教了廖淑真老師,
凡人修仙傳有提到一些境界,
目前的劇情提到的是煉氣、築基、結丹、元嬰,
老師今天早上教磨盤式,效用類似合太極,
飛身跳躍是外磨盤,老師到7:16開始講內磨盤,
很多基本的東西,老師都是一大早教,
後面才開始講招式,
早上老師講了陳氏太極劍的鷹熊鬥智,白猿獻果到韋陀獻杵要注意的身法,
很奇怪,打一打就開始開筋骨,
一個學員剛剛向我傳訊息,講了團練如何如何,
我第一個反應是他傳錯了@@
我剛進入現在工作的這個領域時,隔年開始學拳,
在辦公室是新手,在場地也是新生,
20250921指定推手對練&陳氏太極講座系列(一)
上午9:00-12:00指定推手對練
一開始學拳的時候,沒有人是沒有缺點的,
所以只要在團體中,老師看到就會提醒,不限於特定人或特定少數人,
老架一路中,一個動作並不是一個招式,
而是好幾個動作組合成一個招式,
我放影片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我多好,
老師常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拳學的越久要越謙虛,
老師在場地跟團體一起打的時候,我的感覺是他沒有很認真打,
因為如果跟他在外面的表演,還有早上跟我兩個人一起打的時候,
場地的新生常常喜歡嘴巴開開的,
我都會跟他們說,嘴巴常開,任督不能順利銜接,
這是2008年的掩手肱拳及纏絲勁,
我學拳滿四年,也是最後一場比賽,
新架是老師想都不用想就能打的拳,
因為那是老師陳氏太極拳最早學的拳,
我每天早上都是4:00直接從床上跳起來的,
我中午休息都是到12:48,時間到了我就起來,
昨天看華山論劍-東邪西毒,
講的是黃藥師及歐陽鋒兩人結婚生子前的故事,
練拳的時候筋骨開,是包含頸椎的部分,
也就是頸椎跟頭骨之間的空間,也是要鬆開的,
我一直認為練習拳架的過程有筋骨全開的效果,
剛開始學拳的時候,我曾經不明白為什麼老師講打拳的時候內外氣會交換,
剛剛連續打完8趟老架一路75式,
我其實在寫這些幾趟的時候,並沒有把基本寫進去,
老師說他的兄弟姊妹、姪子姪女,沒有一個人想要練太極拳,
所以一個東西再好,你如果不想練,也不要勉強,
最近老師在講陳氏太極劍的韋馱獻杵,
我很喜歡去寺廟,特別喜歡看那些菩薩的雕像,
一個學員的女兒寫了一張書法給老師,
他母親要她跟老師合照,
早上上完課要離開場地的時候,
我問一位之前因為比賽受傷的學員膝蓋有好一點嗎?
我打拳的時候其實非常不喜歡有人在旁邊看,
也非常不喜歡有人打擾,
老師在今年的時候就告訴我,我可以不用幫場地的人調拳看拳,
一開始場地的人也有不能理解,甚至苛責我為什麼不能像老師那樣,
我剛學拳的時候,一個禮拜就產生自發功現象,
老師告訴我要讓他停下來,不要讓身體亂動,
我覺得這陣子的行氣,跟以前有點不太一樣,
丹田一下子連結到十隻手指跟腳趾,速度非常快,
陳氏太極拳有很多難度很高的動作,
他需要在筋骨非常放鬆的情況下才有辦法做出來而且不會受傷,
每次比賽完,
我看到場地的裁判忙著跟場地的賽員解釋為什麼給他們這樣的分數,為什麼給他們扣分,
早上打了3趟老架一路75式,打拳很舒服的原因是在於,
透過打拳骨頭會產生滑滑的現象,
要睡之前,突然想到很久沒翻黃庭經,
翻看的時候,覺得身體的對應好像比以前更強烈,
清晨雨勢很大,老師跟場地的人說不用來場地,
但是我的習慣還是會去場地^o^
老師昨天告訴我,9月有一場比賽(我忘了是什麼,從來沒在記XD),
場地要組一個劍的團體,
我在職場上看過很多優秀的領導人,
他們的特點在不會偏重任何一方,他們的定位就是整體考量,
下班後跑到場地練拳,
想要練拳就是一股衝動,就是突然很想要練,
基本跟拳架對我的意義在放鬆筋骨,
所以我從來沒有為了比賽刻意的蹲低或刻意讓胯產生凹陷的外觀,
很多年前我邀請一家國際知名玻璃面板公司的高階主管來演講,
演講結束後,他告訴我,
老師現在市府太極拳社教丹田運轉,
雖然老師在市府教的是99式,
老師教陳氏太極劍不是第一次,
老師的習慣通常是教2年的拳,1年器械,
每個人的價值觀都是所遇到的人事物及時間的累積,
如果我們身邊有很正向的人,
我跟老師拳架外型風格差異很大,
這是因為我跟老師很多想法差異很大,
我常常不太想去提38式有關的事情,
因為很敏感,因為會吵架,
很多年前,我認識一個女孩子是練推手的,
他很喜歡比賽,有幾次我們會一起玩,
他們都不想掛場地任何頭銜,
下午回到家一躺就開始行氣,睡著了也還在行氣,
醒來還是在行氣,
我一些邏輯轉不過來的時候,
老師總會講一些事情讓我理解,
陳氏太極劍在練習上不是只有劈跟砍,
他也有刺撩掛點抹托架掃截扎推化等要練習的地方,
上次協會的理監事會議是在玉琴師姐的別墅開的,
所有的飲食都是玉琴師姐及其他師兄姐招待的,
前後的時間點差距只有半年,
一個是我在過年打掃完想要放鬆一下筋骨,
早上跟老師打了一趟新架,一趟陳氏太極劍,
然後自己到旁邊打老架一路,
前兩天場地最早到的兩個人,也是幫忙老師很多事情的人,
他們掃完落葉在練劍,
我覺得這些基本的東西如果老實的練一練,
丹田沒有氣是很匪夷所思的,
我記得我剛學37式的時候,老師示範了一個貓步的動作,
我後來覺得很有趣,
今天老師一早就帶大家練纏絲勁,
練到一半,老師就跟大家提醒,
剛剛看到一篇關於努氣的分享,我覺得挺好的,
我過去也常提醒我們自己場地的人,
研習那幾天到今天,我修正跟練習最多的,是纏絲勁,
因為基本不需要規格,
有一次秘書處的人問陳小旺老師有多少弟子,他說2000多人,
秘書處的人又問那入室弟子有多少,
我第一次的丹田跟著拳動,
其實是剛學招式時在場地跟著打99式的合太極的時候,
老師在外面的課時間都很短,因為時間的限制,都怕招式教不完,
只能教一些基本的站樁,
其實我到現在還是不會去看影片,因為我覺得學習就是當下,
前幾天跟一個師姐聊起來,
我以往一直認為師生要用很長的時間才會有很長的緣份,
我後來這幾天跟老師說,他可不要以後連自己的學生都認不得,
喔對了,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練拳的時候要讓自己心情愉悅,不要一直想不開心的事,
其實我的習慣從來就不想攀附陳家溝四大金剛,所以我都很少提他們,
除非在提到陳氏拳架的包容性,大概帶一下歷史及一些實際情況,
從小父親有固定每天早上5點以香禮敬天地及佛祖的習慣,
我後來在外面一個人住的時候也一直有這個習慣,
老師跟秘書處的人研習結束後一直在休息,
一場研習因為前前後後幾個月耗了很多心力,元氣大傷,
昨天老師用罕見嚴厲的口氣告誡場地的人,
無論什麼人都要尊重別人的智慧財產,
今天老師教完劍,因為人比較多就分兩批打,
我注意到一個師姐,看得出來他很認真在練,
我無論打拳甚至發勁,跟老師在外型上差異性都非常的大,
這是因為我跟老師的身體不一樣,練習的過程也不一樣,
每一個陳氏太極的老師都會教剛開始學拳的學生丹田運轉,
因為除了纏絲勁之外,陳氏的基本功是非常多樣的,
其實我從研習期間到今天,那些影片我一眼都沒有看,
太極拳界學拳的生態,盲目追隨影片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陳小旺老師在台中期間好幾次問我跟老師有什麼問題要問他,
我都是蒙著頭吃飯,拼命喝茶,
剛聽到一個最近流傳的講法,
來參加陳小旺老師的研習會跟陳正雷老師的拳混淆,
我一直認為場地的人過早出去比賽,對他們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很多會變成急忙的學一套拳,然後練個兩三個月就匆促的去比賽,
一個師兄一次送給老師一些腳底按摩的券,
我第一次嘗試腳底按摩的時候覺得很新奇,
各位師兄姐早安:
大家辛苦了,五日的研習已經結束,一切終將歸於平靜,
昨晚夢見天空各種很漂亮很大顆的星辰,
而且都是像在眼前一樣的近距離,
昨天回到家已經很晚,早上還是一早到場地練拳,
看到場地兩個一向最早到的人正在練的不是這幾天研習上的東西,
老師是一個非常重視細節的人,
無論拳無論工作,他的要求都很細緻,常常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
研習這幾天早上我還是照常到場地,每天都練完我該練的,
我不會因為要學不同的就只練新的,
以下轉貼:
敬愛的台灣陳氏太極拳總會全體同仁、親愛的學員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