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行氣很明顯,我以為是節氣,結果一查又不是,
不過有注意到不同行氣的路線及部位,態樣也不太一樣,
背後的那條線,比較像由下而上的毛細孔現象,
中脈比較像空調正在通風的通風孔,
腰腹整個範圍比較像是煙霧或水氣瞬間瀰漫,
會陰這個點比較特別,對下肢而言,他比較像是瀑布的源頭,
但就能量的啟動及持續性來說,
剛學拳一開始像燭火,練拳越久越像爐火,
對下肢來說,會陰會像瀑布的源頭,
是因為下肢的關節骨頭就像彼此互通又流動的水道,迴圈是這麼形成的,
他的流動性有時候像平靜的流水,有時候又像奔騰的瀑布,
凡流經的地方都會形成骨頭滑滑的現象,
也就是說流通的範圍越廣越深,骨頭滑滑的現象也更廣更全面,
不是只有下肢而已,因為會陰的路線不是只有一條,
所以他不是只有走下肢而已,他也會沿著後腰椎以上,
只是腰腹這個範圍至少會有三種行氣的態様,
第一種是背後的類似毛細孔現象,第二種是中脈的類似通風孔,
第三種是肋骨以下至腰兩側到丹田之間類似煙霧水氣的瀰漫,
這三種態樣最後導致了整個腰椎是被撐起來的,而不是刻意挺直的,
胸腰的位置也是類似前面描述的情況自然被撐起來的,
關節之間有一些孔縫,這些孔縫是有氣透出來的,
也就是氣是可以在這些孔縫之間進出的,
當全身流動連貫的時候,他呈現出來的就是透出來,
所以為什麼關節可以更放鬆,
與其說是被填滿,不如說是骨頭滑滑的現象讓招式動作銜接轉換之間更順暢,
頭部的部分我就不寫了,因為我覺得這個地方風險比較高,
加上我們的練法都是放任自然,不太適合積極性的練法,
我現在會比較考量到人的好勝心,
因為那很容易給不知所以然的人帶來不必要的風險,
前面的地方比較動態,上顎至上下齒縫之間比較像水滴凝結滴滴緩慢自然落下,
膻中以下至丹田,丹田,及後腰兩邊本身,他本身就是有能量在那裡,
所以我覺得人體是一個很奇妙的結構及一連串相互影響的化學加物理現象,
所以我一直認為沒有辦法用現在的知識領域去完全理解,
因為可能會被這些既有知識限制或框架住,
只能透過練拳,而且是勤練的情況下,
用耐心及時間慢慢的去理解,
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