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早上跟大家調整了立身中正,
起因是一個學員誤解立身中正的意思,
胸直接挺出來,身高180,真的很像憲兵,
其實這樣子打拳很容易努胸,也很容易造成氣上衝,
但其實把膻中往後收,就不會造成挺胸過度或努胸的現象,
接著老師又調整了他的髖關節結構,
尾閭是要收,但不是一直強調收屁股,
而是髖關節的空間要讓他出來,
這樣子坐胯就不會造成只是用膝蓋高度下降,
卻沒有練到髖關節的情況,
也就是髖關節的空間出來時,結構上才有辦法收尾閭,
也不需要去動到膝蓋,
即使在低架的情況,也不會造成膝蓋過度使用,
因為身體的重量很大幅度讓髖關節的結構在彈性作用下卸到腳底了,
當然結構是一個動態的結構,
所以如果沒有透過練習,這個動態的結構是沒有辦法持續的,
所以這個學員就算被老師調整,他的結構也只是暫時,
老師講幾句話後,他身體的重量就明顯的跑到大腿,
光憑大腿支撐整個身體的重量而沒有適當的結構,
很自然就會開始使用肌力,
而肌力有一定的使用限度,隨著時間年紀,就會越來越吃力,
也越來越無法持續很久,
所以這是一個選擇的問題,
練習方式很大幅度決定了在往後的歲月你的拳架會怎麼打,
如果使用的是肌力,那很難避免隨著時間或年歲增長,腳越來越沒力,
架子很容易就會越打越高,也會越來越不喜歡練拳,
因為腳根本就受不了長時間的練拳,尤其膝蓋根本沒有辦法負荷,
最後只能選擇繼續強化肌力,
如果選擇的是結構,年歲影響的幅度就會比較小,
但這種練法一開始就會很困難,
因為要不斷的修正拳架的結構,尤其是髖關節,
但隨著年歲增長,在一定程度內可以延長打拳的年紀,
也不會因為時間或年紀就不想打拳,
他反而會因為時間越久,拳架的成熟度越高,
而不會有年紀大或打越久反而不能或提不起勁練拳的遺憾,
所以練法的取捨,在選擇適合自己的,
自己的想法很重要,而不是別人說什麼,
更沒有什麼才是唯一正確,
不要練到受傷最重要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