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雲老師,中興大學理學大樓場創場老師,作為她的學生,站在觀雲的角度, 紀錄並交流分享用生活練拳,用拳學生活的學習過程,本場練習時間為週一至週六早上6點至9點(夏季7點半至9點移至土木環工大樓)
老師在幾個月前收到張木村老師邀請到高雄交流,
便想著讓場地的人也一起下去表演,
我的童年有一些山裡的回憶,我年幼時父親跟幾個伯叔父在山區工地工作,
我跟幾個堂兄弟姊妹就在山坡爬上爬下,穿梭在香蕉樹間,或在山間溪谷赤足溯溪,
凌晨一如往常又被行氣驚醒,
這次也是命門、下肢、面部及整個頭像充電般連貫,
早年陳正雷、陳小旺老師先後來台中時,
中部喜歡陳氏太極拳的人們並沒有因為已經先學陳正雷老師的架子,
已故劉曉賦老師很多年前開始數次介紹台灣太極拳界人士跟台商楊永祥會長認識,
並直接間接促成台灣練拳的很多人到大陸交流,
凌晨又被行氣驚醒,這次路線又不太一樣,
整個頭部流水潺潺,跟充電很像,
身體整個陷下去,胸腹的骨頭很明顯,兩者之間的縫隙慢慢開了,
下盤走的分別是兩脛骨的兩側,
所以我一直覺得不會只有走一條兩條,
我從以前開始走指節骨頭時就發現是同時走骨頭兩側,而且不會只有走一隻兩隻,
早上有雨,地面有水,
我練拳需要比較大的地方,也不喜歡被打擾,
陳氏傳統拳架在設計上有很大量的擒拿跟摔技,
因此在大陸陳家溝的推手比賽中我們常可以看到勾掃絆甚至擒摔的情況,
幾個年頭裏,數不盡的迎新送舊,舊變新,
但不輕易受影響而能保持雪亮亮初心的,
以前唸書遇到不明白書中講的道理的時候,
就會稍微停下來,走走路或看看窗外的遠山,
老師每天早上在場地的教學,
一個禮拜就是一招,每天只講半小時,
各種練拳的方法都能夠把關節練到滑滑的,
纏絲勁是其中的一種,
今早老師還是只幫我看一招,主要是修正自己最難,
因為不是只想模仿動作只要會而已,
老師早上講的,是混元樁的一種,我後來發現每次老師教完卻沒有人回去練的時候,
我就很失望,大部分人都是上課的時候才跟著在練,
老師的教學在給我們一個練習的方向,
以早上老師講的內容為例,講的雖然是招式,
練纏絲勁的時候,在下盤不吃力的狀態下,
從手指到手臂皮膚表面一開始會先形成類似能透氣的薄膜,
早上聽演講的時候,遇到老同事,他也在跟老師學拳,
他身體狀況因為之前長時間工作的壓力而受影響,
我其實一直搞不清楚楊氏太極的靠要怎麼靠,
那天上13式的課比較有點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