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雲老師,中興大學理學大樓場創場老師,作為她的學生,站在觀雲的角度, 紀錄並交流分享用生活練拳,用拳學生活的學習過程,本場練習時間為週一至週六早上6點至9點(夏季7點半至9點移至土木環工大樓)
老師前幾天告訴場地的人,
跟他學拳不可以三天捕魚兩天曬網,
那天吃飯的時候,場地的人提老師曾講過一次開玩笑的話,
說某教練趕都趕不走,
質真若渝
我記得十幾年前場地有一批年輕力壯的年輕人,
我那個時候曾經告訴他們,
正月山海經
頸椎的前後方,除了中間之外,
各有兩條同時走的行氣路線,
節氣對練拳的效果在比較能夠感受到天地間的能量,
但如果不練其實都一樣,
今天來講一下我們場地那個年輕小朋友的故事,
我這輩子沒有看過協調這麼差的人,教他都會教到心灰意冷,
老師昨天叫我有時間幫場地的人看一下,
我就跟老師說,如果他們是出了狀況,
老師今天講提收,在老架叫做摟膝,
在新架叫做初收跟再收,
今天上完課的感覺是,髖關節是整個被往上托的程度比以往都更強烈,
我們練拳的人走路或行走坐臥任何動作都會很輕鬆,
場地的人陸續在報台灣盃陳氏太極拳全國錦標賽的比賽,
下課後看他們陸續在交報名表,
我其實完全不懂經脈,反正我的習慣就是這樣,
不懂不會不知道,我都很老實,
老師週四有預告週五週六的陳氏18式課程要進招,
但老師忽略一件事,這兩天有國慶煙火,
老師最近上課的時候,常常有好的茶可以喝,
原來是一個師姐都會每天固定泡好茶帶給老師喝,
老師在這種日子也在開會,
我呢就跑來場地練拳,嘿嘿@@a
練陳氏太極拳一開始要求工整,
是因為一開始的結構習慣很重要,
老師常常講到劉曉賦老師,
他真的是很好的一個人,
我問過一些人,他們學生時代古文都是用背的,
沒有嘗試用自己的話去解釋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