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雲老師,中興大學理學大樓場創場老師,作為她的學生,站在觀雲的角度, 紀錄並交流分享用生活練拳,用拳學生活的學習過程,本場練習時間為週一至週六早上6點至9點(夏季7點半至9點移至土木環工大樓)
老師在民國92年4月1日開場,
我在民國93年7月開始跟老師學拳,
這幾天突然回想起很多事,
老師那個時候還是台灣陳氏太極拳聯誼會的幹事,
本來的去年年終謝師,改成今年春酒,
春酒在古代的意義是互相感恩,
工作需要,我常需要跟不同的人對話,
在這些對話的過程中,我習慣在不同的人事物上面學習自我覺察,
過年期間練完拳跟場地的師兄姐聊天,
他們希望裁判們都下場比賽提升比賽水準,
前天下班後在家突然收到一位多年沒見的師姐的訊息,
他問老師當天有上課嗎?我跟他說老師當天停課,
我後來有點明白,為什麼人會起瞋恨心,
當我們的習慣跟想法要被打破或改變時,很容易起瞋恨心,
我連續幾年錄製老師上課的影片,只差陳氏太極劍,
前2周第一次上課有錄成功,前天攝影機突然出狀況,
老師在幾個月前收到張木村老師邀請到高雄交流,
便想著讓場地的人也一起下去表演,
我的童年有一些山裡的回憶,我年幼時父親跟幾個伯叔父在山區工地工作,
我跟幾個堂兄弟姊妹就在山坡爬上爬下,穿梭在香蕉樹間,或在山間溪谷赤足溯溪,
凌晨一如往常又被行氣驚醒,
這次也是命門、下肢、面部及整個頭像充電般連貫,
早年陳正雷、陳小旺老師先後來台中時,
中部喜歡陳氏太極拳的人們並沒有因為已經先學陳正雷老師的架子,
已故劉曉賦老師很多年前開始數次介紹台灣太極拳界人士跟台商楊永祥會長認識,
並直接間接促成台灣練拳的很多人到大陸交流,
凌晨又被行氣驚醒,這次路線又不太一樣,
整個頭部流水潺潺,跟充電很像,
身體整個陷下去,胸腹的骨頭很明顯,兩者之間的縫隙慢慢開了,
下盤走的分別是兩脛骨的兩側,
所以我一直覺得不會只有走一條兩條,
我從以前開始走指節骨頭時就發現是同時走骨頭兩側,而且不會只有走一隻兩隻,
早上有雨,地面有水,
我練拳需要比較大的地方,也不喜歡被打擾,
陳氏傳統拳架在設計上有很大量的擒拿跟摔技,
因此在大陸陳家溝的推手比賽中我們常可以看到勾掃絆甚至擒摔的情況,
幾個年頭裏,數不盡的迎新送舊,舊變新,
但不輕易受影響而能保持雪亮亮初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