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運第一屆陳氏38式太極拳女子組第一名(林麗雲老師)

2025年11月22日 星期六

20251122突破慣性才是修正的意義

 早上老師教完拳,

就跟台灣太極拳總會劉玉霞理事長到南投看辦活動的場地,

這個場地是陳氏總會賴湘音秘書長提供的訊息,

他們都覺得場地環境非常好,


因為離上次喝茶的地方很近,

老師因為場地的人託買茶葉

(其實是老師有好東西都會跟場地的人分享,然後場地的人都很喜歡團購~.~),

又特地跑了一趟,因為劉理事長下午在烏日有研習,所以我一直在算路程時間,

至於他們在做什麼聊什麼,

我其實沒有很專心在注意,我對他們的話題也不會很上心,


下午回到家,午睡的時候開始行氣,還是全身充電的狀態,


接著下午開始看拳,因為我很隨興,高興看就看,不高興看我就不想看,

所以我都是臨時通知,

我通知的是在場地幫老師做最多事情的師兄姐,再來是會幫忙接送老師的人,

我不是看交情,也不是看你夠不夠聽話,

我沒有控制人的習慣,我一直覺得人是互相的,有來就有往,

我一向都分得很清楚,


來的是每天最早到場地的人,第二早到的人,第三早到的人,還有第四早到的人,

還有一個要趕回去幫他阿嬤慶生,

我不喜歡調招式外形,因為我不喜歡浪費時間,

拳是練一輩子的,要去跟人家講他可以練到70幾歲都沒有問題的東西,

自己沒有練出來的東西就別講了,因為瞎掰很浪費時間,


我調的是髖關節結構,

他們平常如果沒有每天這麼早來練基本,如果沒有每天很早來聽老師調拳,

我講什麼都是白費力氣,

所以我今天講什麼他們都會回想起老師上課講的東西,


比方說掌根,他們一直搞錯位置,不是在手腕,

所以很多概念不要用字面去理解,

他只是方便法門的其中一種,


比方說髖關節結構,也不要用人體骨骼圖去理解,

場地先後都有整脊師,但我一直要告訴他們不要用他們的知識去練太極拳,

因為髖關節結構是練出來的,從來就不是他們所受訓練的那些領域,

完全兩碼子事,

學習要學習放下身段,把自己完全歸零,才能裝得下別的東西,


今天本來要講大身法,但是髖關節結構很複雜,

光空間延伸的概念就已經完全沒有辦法用語言文字描述,

這不是神奇的東西,他只是目前已知的領域沒有辦法去解釋或形容這一塊,

因為加了時間的成份,所以只能暫時用四維去方便局部理解,


今天沒有時間講大身法,

因為髖關節結構沒有出來之前,他就是個名詞,

所有的東西沒有練出來之前都只是個名詞,

沒有花長期的時間去練基本,沒有高質量的練拳過程,

身體的質出不來,那些概念都只是名詞,沒有什麼意義,


我從來沒有要場地的人一下子就做出來,但一定要嘗試修正,

這個修正不是修飾招式外型,而是調整髖關節結構,


比方說,髖關節結構沒有調整,強收尾閭只會變成跪膝,

髖關節的空間出來之後,尾閭是自然內收的,

腰椎會自然有一股力量將每節都上下拉開,

所以鬆腰才有辦法落胯,而不是一直猛操大腿及膝蓋,


人類的已知沒有辦法去解釋髖關節結構這一塊,

有越多的骨骼知識越難理解,

必須很老實的去練拳才會非常清楚完全是不一樣的東西,


比方說冷脆,這是老師早上提的概念,他們沒辦法理解,

我後來帶著他們的手讓他們去感受髖關節結構怎麼樣順勢,

他們才理解為什麼手不用任何動作,卻可以速度很快,

也就是手不知道是怎麼瞬間出去的,


練拳在練習檢視舊有的習慣,僵化的想法,

突破慣性才是修正的意義,


我根本就不在乎他們打的跟老師或我一不一樣,

而是他們開始嘗試修正髖關節結構,

日後才能順利往自然行氣階段推進,


幫人調拳是要讓他們可以越來越好,不是聽命行事成為自己的附庸或影子,

我不需要樹立權威,心思不在練拳的人才需要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