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昨天練比較多起式跟金剛搗碓的關係,
凌晨3點腰椎的地方就開始行氣,很快的就往上擴散到胸椎,
直到現在肋骨依然像是從外被包覆,又像是從背後往外及兩側撐開,
所以我一直覺得不同的招式有不同的行氣路線,
我以前並不會特別去記,
以前有一本書叫做陳式太極經脈運行,
我其實覺得並不需要這樣練,
因為練拳自然就可以自己跑路線,
因為招式的設計就像一個身體的導航,
只是他不像導航只有單一路線,
也就是說招式的行氣是可以同時走不同的路線,
還是要強調無論哪一種都沒有好不好的問題,適不適合自己而已,
我剛剛看到一個工字伏虎拳的影片,那個老先生打得真的是很好,
我就很喜歡看這種很工整的拳,
那表示他的基礎真的打得非常好,
我一直覺得練拳本來就應該從基本開始,
一開始就強調內涵真的是非常的奇怪,
因為他的氣或者是他的一些強調的內涵跟他的拳變成其實是沒有什麼關係的,
不過也可能純粹只是因為我不想同時練兩種不同的東西:p
我一直認為拳無論練到什麼程度,
沒有一開始的工整,哪來後面自然產生的東西?
不過這個工整,其實說穿了也是結構,
有一次一個師兄步伐很大,手伸的很長,
老師問他臨時要他起身站得起來嗎?
他就很吃力很重的壓在另一隻腳然後起身,
其實還是要衡量自己身體的條件及狀況,
過與不及都容易變成削足適履XD
以前人讀書的方法不是只有博學而已,
他後面還有很多階段,
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而且都是不適合切割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