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我跟老師在打新架跟陳氏太極劍的時候,
場地很多人都有看到,
老師70歲的體能,他的跳躍並不會像上了年紀一樣的人一樣的笨重,
我的意思是,
練拳如果從剛開始練的時候就非常的依賴年輕的體能、肌力及身型體態,
那麼年紀越大的時候打拳就會越吃力,
也就會越來越不想打拳,
以跳躍為例,老師教的並不是用肌力或彈跳力,而是用拳架的身法,
其實我們從拳架練出來的氣也主要是用身法練出來的,
這裡講的身法並不是軀幹,而是身體的結構,
更精確的說是人體骨骼的結構,
但我們不能用研究骨頭的方式去練拳,
因為兩個領域的專業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們是用拳架去認識我們的骨骼,
而不是用骨頭去練習我們的拳架,
我的意思是,我們的練法不太適合用現代已知的領域去框架去界定,
因為那很容易反過來限縮住自己拳架或行氣的發展,
每個人的身體都不可能是一模一樣的,
這所以氣機引動的時候每個人的現象都不可能會一樣,
他在調節修復甚至涵養的過程更不可能一樣,
他更會隨著每個人努力及著重方向的不同會有很大的差異,
已知的領域可以在一開始作為輔助,
但並不適合成熟之後反而成為主要限制,
那就會變成失去原來的精神而變成扭曲原意的八股,
越是受過專業的訓練,也越容易受到現代知識或領域的制約,
老師常說練拳要以人為本,而拳本自然,
而萬事萬物運行的道理哪有一成不變,完全沒有權衡變化的空間呢?
想法不一樣,練法也會不一樣,拳就會更不一樣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