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拳過程的一些名詞,其實精確來講應該是形容詞,
他只是描述練拳過程的一些現象,
如果把他當成動詞,很可能就會變成誤解後的運動傷害,
初學者不可能一開始就可以落胯,
震脚也不可以用聲音大小來要求的,
因為那都需要長時間關節放鬆的練習,
勉強做出落胯的外型,卻沒有思考到身體的重量是不是平均釋放到腳底,
很容易變成關節依然是緊繃的,
只是為了做出落胯的外型,
其他肌肉組織反而更僵硬的情況,
沒有任何一個老師會讓學生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
只有一知半解的學生才會自己傷害自己,
我其實一直沒有辦法理解,
為什麼陸續有人都會提到練拳腳會痠,甚至膝蓋會痛,
後來我慢慢有點理解,
因為他們都是練拳的過程不斷的被要求要做出什麼違反人體結構的名詞,
甚至要求他們把這些名詞當成動詞來練,
我一直覺得這些名詞真的沒有那麼神聖,
老師常說要傾聽身體的聲音,
練拳的過程自己的身體有沒有不舒服自己不清楚嗎?
任何名詞都必須透過練習循序漸進,
而不是一下子要立刻馬上,否則就是違背要求,
這種情況我覺得教學的人可能要去理解學習的人他是會碰到困難的,
我們如果沒有辦法去理解這些人的困難,
就沒有辦法合理的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拳架的設計不可能背反自然,更不可能專門設計來傷害自己,
我看到的這些情況真的很奇怪,我沒有辦法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