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運第一屆陳氏38式太極拳女子組第一名(林麗雲老師)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20251010放空

我問過一些人,他們學生時代古文都是用背的,

沒有嘗試用自己的話去解釋的體驗,

也沒有去探索過古人寫文章的精神,

所以他們解釋古文的時候常常斷章取義,

跟本來的意思相去甚遠,


古文的學習階段是要生活化的,

他要從日常生活中去理解,去感受這萬事萬物的一切,才能產生潛移默化,

也才能培養出理性客觀的思考習慣,

修己修身,體察萬物,然後才能學會一個中立的角度去同理關懷別人,


其實練拳也是一樣的,

所以我很不喜歡把一些單純簡單的東西講得很複雜,


凌晨的時候我特地挑了一個時點去觀察行氣現象發生的時機點以及開始發生的過程,


我發現我進入行氣現象的時候,會先進入一個放空的狀態,

這個習慣是長期練拳養成的,


繼續講凌晨的行氣現象,進入放空狀態之後,

整個人體好像進入另一個時空,不是真的進入另一個時空,而是很像,

這個時候口鼻呼吸比較微弱,是呈現一個較多內呼吸的狀態,

整個人體好像是被活化了,

從竅位、骨頭到各種生理構造,都像是被激活一樣,充滿了生命力,

也就是說內呼吸越完整,這個活化的現象就越明顯,

而這些決定於放空狀態的程度,


所以練拳的方法如果不是走放空自己的走向,

就會認為這種現象是不可能發生的,


打拳如果沒有習慣性的完全專注,

也很難理解整個人進入一個完全放空的狀態是什麼感覺,


放空的時候不是與週遭完全隔絕,只是進入另一種狀態,

進入這個活化的狀態後,行氣現象就自然開始了,

養成習慣後,行走坐臥都能自然行氣,


不需要意念導引的原因是這樣來的,練法不同而已,


我們這種練法,腦袋如果装太多事情,

自然行氣的難度就會相對比較高一點X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