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師特別提到有看到學員提胯,也就是看到學員虛實不分,
這樣子很容易去傷到膝蓋,
因為這樣是用膝蓋在支撐整個身體,
我其實看場地的人這樣也有點難過,
因為他們一開始就練招式,而不是先練下盤,
不太容易改變原來的慣性,
就會變成用膝蓋或肌力的慣性都沒有辦法得到一個很好的修正機會,
因為記招式都來不及了,就是拼命的挺這個挺那個,
卻還要好勝的或擔心的強調自己好很多了,或沒有什麼問題,
就算整個一看結構都是很大的問題,卻還要打腫臉充胖子,
為什麼~.~
我覺得練拳不應該是這樣的,
我記得應該是像我們那個時候一開始練拳,就是去享受那個過程,
很單純的先去練那個基本,
而不是什麼都急就章,什麼都是速成,
拳是真的需要時間,但不是把時間拖長就可以避免很多的運動傷害,
很多的姿勢不良來自一開始的基本並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
以致變成拳打越久負擔越大,年紀越大越吃力,
這種現象真的是很奇怪的一件事,
我一直強調先練基本的重要性,
在於後來行氣的過程起了決定性的效用,
行氣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現象,他只是讓我們可以在打拳的時候不被韌帶牽絆,
因為骨頭順滑的時候才能真正享受打拳時帶來的全身神清氣爽的效果,
而行氣正是這個神清氣爽效果的過程之一,
我一直要表達的就是這個東西,
不是只有打完後,而是打拳進行中就是氣走全身,
他可以日夜行氣,也可以平常行走坐臥都在行氣,
他差的只是我們怎麼樣修正到可以讓這些行氣恢復順行,
差的也只是我們怎麼把一顆學習心回復到很單純,
回歸到我們最開始,看到我們親愛的老師的那第一眼,
怯生生的,又期待老師給我們寶貴的指教,
任何的姿勢不良其實都是後天造成的,
我們去看看嬰兒的動作跟走路,
我們練基本其實就是在修正到像他們一樣,
而不是把練拳練基本當成苦行或苦修,
我沒有辦法想像傷這個傷那個的練習過程,因為練拳不該是這樣子,
我今天午休的行氣還是走全身,
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告訴場地的人,基本是在修正不良慣性,
而不是在拼誰比較厲害,
場地的人越沒有概念越沒有興趣在花心思研究拳架,
就是惡性循環~.~
我真的不知道意氣之爭還有面子,對練拳到底有什麼幫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