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雲老師,中興大學理學大樓場創場老師,作為她的學生,站在觀雲的角度, 紀錄並交流分享用生活練拳,用拳學生活的學習過程,本場練習時間為週一至週六早上6點至9點(夏季7點半至9點移至土木環工大樓)
今天老師提到劍的13勢,
因為劍不是只有刺跟劈,
年輕又學得快,大家都會怕,
怕他走上歪路,怕他被不好或負面的人事物影響或操弄,
凌晨行氣的時候突然回想起來,自然行氣是有一些階段的,
一開始的靜坐站樁在幫助我們找到最適合且自然的結構,
場地很多人在老師教劍的時候都在看老師2013年的影片,
現在是2025年年底,
午休依然是全身行氣,
但比較不一樣的是下巴到頸骨這段整個跟鼻腔銜接上了,
老師昨天又開會一整天,
從今年3月到現在,會裡一直有很多的活動,
我身邊有各種火象、土象、水象、風象、土象星座,
同樣星座的人有完全不同個性的人也非常多,
凌晨的行氣完全沒有受到天氣驟降的影響,
依然走的是全身,
我記得我剛學拳的時候,
禮拜六去場地跟老師學,禮拜天雖然去總場,
每次老師教一套拳,不管我有沒有學過,我就是重頭學,
從頭學的意思是就算招式已經滾瓜爛熟,也重新修正自己,
這個骨頭滑滑的感覺在天冷時特別好用,
在打拳時或在行氣的時候產生其實都沒有什麼關係,
凌晨的行氣,先是動態的類似電能走全身,
接著重從薦椎到後背脊椎這一段是整束連貫的,
今天早上在場地練劍的時候,風是比較大的,
太陽還沒有出來之前氣溫也比較低,
最近的氣溫開始下降,早晚的風也比較大,
不是年紀大的人要注意保暖而已,只要是人都要注意保暖,
那天帶了兩個賽員分別練踢二起跟二起腳,
其實對我來說都沒有什麼不一樣,
今天老師在講劍的時候,老師提一個觀念,
放鬆要有身體的重量作為成份,
在職場上我們在訓練新人時,有工作經驗的大概半年,
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大概至少要一年,
那天老師糾正一個學員雲手,
這個學員馬上跑過來跟老師說,
師姐早上給老師白木耳,裡面有木瓜跟杏仁,
師姐是嫁到台灣的澳門媳婦,很會養生料理,
早上在場地繼續等老師,我練我的老架一路75式,
旁邊的人是誰,在做什麼,
不知道是不是昨天去南投的關係,
南投的氣場很好,我其實是在外面練老架,
昨天因為在開車,所以沒有很仔細聽老師他們在說什麼,
隱約聽到他們提到我的五官,
今天老師教的是當頭炮,
老師每次唸我的時候,我其實真的覺得沒有什麼,也不會不開心,
老師早上上課的時候,場地附近的樹上好多隻鳥在叫,
我就問老師為什麼鳥叫得這麼厲害呢?
每一批的新生,在老師跟他們講完話之後,
我都會告訴他們,我想要看你們可以堅持多久,
凌晨的行氣很溫和,像在泡湯一樣,
手腳都在被子外面,很想收進來,
平常跟老師打新架的時候,老師是會配合我的速度的,
但今天他認真打的時候,其實那個差距就拉得很大,
號外!號外!
陳氏總會有熱心人士提供陳氏太極拳精要18式比賽獎金,獎金金額如下:
午休行氣,其他的照常,但頭骨頸骨像燒滾水一樣,
不是形容溫度,而是動態的過程,
我對練拳的認知在,練拳應該要讓我的身體越來越好,
而不是造成我身體的負擔,
老師早上跟大家調整了立身中正,
起因是一個學員誤解立身中正的意思,
今天一早到場地跟老師打新架,
可能是我昨天那句話,今天老師就很認真打,
如果你現在很快樂,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身體也很好,
那你家中一定有一個身體比較不好或比較辛苦的人,
昨天聽的是一場精彩的演講,
好的演講我有隨時做筆記的習慣,而且都是用手機隨手做筆記,
看金剛經的時候,下肢比較會行氣,尤其是腳底,
如果是誦唸,是會跟頭頂還有脊椎同時共振的,
到場地下車後,老師沿路唸我,
周二在眾人前為什麼不認真打劍?
今天載老師到場地路上,看到大師姐背著劍走快到場地,
老師很欣慰,
今天整天都在以前的辦公室,因為不能亂動,
所以覺得全身像被绑住~.~
剛看到2008年記錄聽一個修行的師父的演講:
1.不忘初心,我們常因為選擇忘記目的
很多人很羨慕我跟老師的師生情誼,
其實很多人也都有,只是他們自己沒有意識到,
我好一陣子在研究老師斜行的結構,
老架跟新架在招式上,髖關節結構並並不完全相同,
老師因為已經教完陳氏精要18式,
所以一早到場地就開始調拳,
昨天老師上課的時候看到一個師兄動作做得很奇怪,
就調整了一下,
前幾天晚上在上課前,我看到我跟老師的劍袋在師兄姐放東西的平台上,
原來早上我趕著去上班,就忘了放到車上,
當有自然行氣現象的時候,若可以,就練拳,
哪怕只是一招半式也好,
早上下課後又打了3趟老架一路75式,
背後及腰際的行氣越來越強烈,
這兩天的行氣,包括今天凌晨,
走的比較強烈的都是身體的兩側,也就是胸腰腹兩側,以及下肢到腳底,
我是2004年先加入協會,隔一周再到場地,
因為我本來就是在網路上看到老師的38式,
張滄彬老師生前對老師很好,
我剛學拳的時候就每年陪著老師去跟張老師拜年,
今天跟老師先打完一趟陳氏太極劍,
老師都會叫場地的賽員在旁邊看著,
那天我覺得黃洲生老師的拳似乎比以前更自在,
我的意思是,我就是很喜歡看這種很自在的拳,
行氣現象是一種類似開機連線,
開機的點可以是全身的任一特定位置,
有時候我會覺得,
老師的新架甚至其他拳架或器械可能對場地的一些人沒有什麼太大的吸引力,
20251109老師參加高雄陳氏世傳會員大會表演新架一路,
謹以此影片,向已故張滄彬老師致敬
老師今天還是複習雲手,這個雲手其實在練髖關節非常的快,
尤其是尾襠骨的地方就是整個滑滑的,
今天早上看到張滄彬老師往生的訊息,覺得很驚訝,
張老師是台中市太極拳協會前任的總教練,
場地跟老師學拳的有上百人,
跟老師學拳20年以上的不超過5人,10年以上的大概幾十人,
然後我們就出發往高雄@@
雲手的練習,是讓髖關節滑順最重要最有效果的練習,
也就是說在練習八法跟身法的過程中,
老師今天講的是雲手,
在老師教的基本裡,雲手是最困難的,
今天下課後,因為老師中午有事,準備要離開,
突然老師出聲糾正一名學員,
老師昨天帶所有的人打完拳跟劍之後,提醒賽員,
不要依賴任何人帶他們打,他們要養成自己練的習慣,
要睡之前,跟我們大師姐聊了一下,
他是一個很好的人,我認識他21年,
每一家練拳的放鬆法門都不可能會完全相同,
我們的練習方法是從修正結構去產生自然放鬆的狀態,
午休行氣的位置有點讓我摸不著頭緒,
他是在頭頂稍微往後一點的地方,
我記得幾年前的台灣盃,場地的一個選手晃動,
他後來就被扣分,我是其中一個扣他分數的人,
剛學拳的時候,就是只會基本不會招式的那個時候,
靜坐曾經坐到定神歸一的狀態,
老師說他昨天眼皮也一直跳耶,
我跟老師說沒關係啊,
早上跟老師打完拳,老師講了一句話,骨頭好滑溜,
我聽完就笑了,我們打拳真的就是這種感覺,
我過去常常跟場地的人說,
練陳氏的人都要去經歷一次台灣盃,因為那是專屬陳氏太極拳的比賽,
早上心裡想著別的事情,
跟老師打新架的時候一晃神,就打錯了,
我記得很多年前有一個師姐,
年紀沒有很大,可是看起來很蒼老,
我跟老師其實沒有過問協會的事情很多年,大概10年吧,
今年4月以後,開始慢慢重新認識人,
開幕那天,旁邊剛好站著一個推手的選手,
那個一看就知道平常的練習密度很高,
在早期我們還不會打拳的時候,
我們就是練基本,站椿、靜坐還有其他,
今天看電視看到一句話,
劍法中沒有太多戾氣,
凌晨的行氣,在髖關節的部分,
從胯的地方(也就是大腿骨跟髖關節銜接的地方)像水位上升一樣,
我們自己場地的人,我才會講站樁,
是因為每天見面,他們的問題自己要提出來,
我記得第一屆台灣盃是在2005年,地點是在台中,
協會第一次發起,
凌晨這個行氣現象很重要,是心到兩臂,
行之所至,胸骨及肩肘腕關節就開始滑滑的,
我在看不同的經典的時候都是會行氣的,
只是部位及路線不一樣而已,
凌晨大概快一點,後腰椎的地方行氣的很厲害,
過去不是沒發生過,只是這次的程度幾乎是前所未有,
昨天在外面一整天,中午沒有辦法休息很累,
又要講很多的話,其實很傷元氣,
昨天老師上課的時候,麥克風沒有作用,
賴湘音秘書長就幫老師拿了更大的麥克風來XD
練氣的人在看別人打拳的時候,
能看出這個人的丹田是全身性的,
老師常跟资深的師兄姐說他們要認真練拳,
是因為這些師兄姐十幾年前跟十幾年後拳架的水準都差不多,
我們在人生中會遇到各種不同的人,
這些人都遇見過之後,我們就會更珍惜那些對我們很好的人,
那天老師帶了學生參加蘇秉康老師陶藝展,
他就是古小兔師姐的先生,
當老師不是一個人打拳的時候,他可能是帶領,
但大部分他都是讓給別人去帶,
今天師姐還是準備了茶,他的茶非常好喝,
尤其在老師早上快6點半上到9點的時候,
老師今天教左蹬一跟,雙震腳,及玉女穿梭,
左蹬一跟是一個發勁的招式,
老師昨天早上提醒場地的人避免跪膝的方式,
是我告訴老師場地的賽員為了蹲著打拳產生的程度不一的跪膝現象,
昨天一個師兄講到他們小時候走路都要走40幾分鐘去上學,
我跟他說我們也是啊,
今天凌晨行氣很明顯,我以為是節氣,結果一查又不是,
不過有注意到不同行氣的路線及部位,態樣也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