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雲老師,中興大學理學大樓場創場老師,作為她的學生,站在觀雲的角度, 紀錄並交流分享用生活練拳,用拳學生活的學習過程,本場練習時間為週一至週六早上6點至9點(夏季7點半至9點移至土木環工大樓)
最近打拳滑滑的感覺又更明顯,
明顯在於關節及骨頭之間滑滑的感覺,
看暗河傳好像在看凡人修仙傳XD
18劍陣有個缺點,
一早,老師今天帶著我,
還有場地的小朋友一起打老架傳統拳架,
我記得老師在教老架二路的時候,
場地年紀比較大的師兄師姐非常的興奮,
要睡之前,把老師早上教的又練了一下,
其實我很多年都不太看影片練,
我打拳的時候,也是在行氣的狀態,
但沒有辦法像躺著的時候那麼放得開,
在這麼些年大小比賽的裁判經歷之後,
我就會想一下我為什麼來當裁判?
今天老師在跟場地的人講比賽的事情時,
我跟老師說場地的賽員拳架工整度不足,
如果平常有檢視自己問題的習慣,又能即時修正,
那麼得不得名次,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
今天一個師姐在練高探馬的時候就是用蹲的,
然後被老師糾正,
傳統的陳氏拳架,不但很少弓步,而且幾乎沒有直來直往,
這是因為髖關節的結構本來就不是直線,
高探馬,老師早上會跟大家說不要只是做動作而已,
是因為這招在打的時候,
老師今天複習高探馬時,
提到這兩天看到不同國家的外國人打陳氏太極拳,
我這兩天一直在練老師修正我的纏絲勁,
所以也很大幅度的修正了老架的打法,
◎2025年(10/25-26台北小巨蛋)第9屆世界盃太極錦標賽本場學員參賽成績
很多人不知道,出色並不在一生順風順水,
而在挫折感最重、最考驗抗壓性的過程中誕生,
今天早上,我還是一早到場地,
練前兩天老師在旅館修正我的纏絲勁,
這次世界盃的工作人員素質跟紀律都非常的高,
尤其小巨蛋的租借費用動輒超過百萬,
有沒有出國經驗的人,大概不是很清楚,
攜帶金屬性質的物品是多麻煩的一件事,
老師旁邊中間的這位選手,
我跟老師都認為他的陳氏太極拳打得非常好,
我:老師在另外一桌講冷笑話,我們這邊都沒有笑話可以聽....
A:我只會熱的,不會冷
一早起來練纏絲勁,
一會兒,老師就糾正我某個角度,
剛剛唸完經,這次有一個特別不一樣的地方,
以前膻中這個位置,是像無底洞一樣,能量一直往這邊流注,
這幾天又開始行氣發端,位置在後腰兩股能量,
很快整個下肢(含整個脚底脚背脚踝小腿膝關節大腿髖關節)開始流動,
我的背後走的其實很少是一條線,
而是沿著脊椎兩側同時走兩條線,
剛學拳的前三年一定要拼命練,
因為3年後拳架外形就開始定型,
這是二起脚,沒有墊步或助跳,
老架是踢二起,有墊步,兩者都是往上,
昨天看暗河傳,他的劇情寫得很好,
裡面有幾句,
場地這兩年先後,一個師姐玩滑輪不小心腳筋斷裂,
一個師姐去爬山也傷到腳,他們後來練拳就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這兩天的凌晨跟傍晚已經可以很明顯感到氣溫的不同,
台中的風比之前大,
今天老師看了團體的38式,然後跟他們講一些要調整的地方,
老師在示範的時候真的就是很不一樣,
今天一早,老師還是先講掩手肱拳,
依然沒有一開始就讓大家練習怎麼發,
幾年前曾英三老師有在協會開靈妙太極道的課程,
我其實對氣功沒有很大的興趣,我只喜歡練拳,
如果說場地的人很少看老師打拳,
場外的人大概不是很相信,但這是事實,
之前每次幫場地的人調完拳,他們都會表達感謝,
我都會跟他們說有感恩的心很好,但只感謝我很奇怪,
我們在練習老架的時候,可以打很多次不是強迫自己的,
而是不斷的修正結構到每個招式的每一動都盡量讓氣自然的下到腳底,
今天連同昨天,
老師每次都講半個小時掩手肱拳結構上要注意的地方,
剛剛看到一個影片,
心有戚戚焉,
我從30歲就跟老師學拳,那時老師49歲,
此間21年正是老師體能最顛峰的歲月,
老師2013年在場地教陳氏36刀
老師今天講的掩手肱拳,是老架完整的掩手肱拳,
因為場地很多新生,所以一開始不能就直接教發勁,
我昨天下午其實是幫一個學員看拳,
一招就看了3個小時,
老師今天教掩手肱拳,
真是太幸福啦
我練拳從來不管呼吸,
老師教拳也從來都說呼吸自然就好,
沉睡的時候在睡夢中會無意識的變成內呼吸,
清醒的時候,在放空的狀態口鼻呼吸也會減緩,
今天凌晨行氣最清楚的是沿著肋骨、兩側腰際、
髖關節前兩側、大腿到整個腳底,
我在工作上習慣扎實的去做好每一個過程,
而不是有數據就好,
老師昨天其實是在環工大樓幫陳氏總會各場聯合的團體選手看新架,
另一邊理學大樓場地的團體選手其實從今年開始就已經完全交給場地的教練去看,
我記得今天凌晨的行氣是腰腹肋骨的高度以下最強烈,
剛剛很奇怪,正想要做功課,突然開始行氣,
這次陳氏總會再請吳榮輝老師來把最後的八法講完,
因為人沒有上次那麼多,所以可以近距離觀看,
學拳一開始練習拳架的質量要很高的原因在,
身體的質沒有出來之前,
我這陣子行氣都是從腰腹開始,
也就是膻中以下包括整個肋骨及腰兩側,到丹田及兩側,
陳氏太極中有一個招式叫雀地龍,
在練習的時候要完全坐下去,
今天早上上課的時候,老師讓我碰他的胯耶,
真的是好明顯又滑溜的髖關節結構@@
今天看了場地的人團練,
跟其中一個講了他結構的致命傷,
今天在場地跟一個學員聊起來,
他也是中醫師,
午休行氣的範圍依然是全身,
今天比較強烈的是腰椎以下的部份,
練拳的結構跟骨骼領域專業的結構,
不一定是可以互相涵蓋的概念,
我有個同事這種天氣他都是穿外套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長時間久坐,
早上老師講練拳要注意兩件事,
第一個比較困難的是關節放鬆,
其實老師早上是帶大家練纏絲勁,
因為很舒服,腳都不會痠(其實本來就不可能會痠),
早上老師帶大家練陳氏18式,我跟著打,
就是覺得一身的桎梏都解消了,
練拳過程的一些名詞,其實精確來講應該是形容詞,
他只是描述練拳過程的一些現象,
昨晚老師告訴我,一個學員被場地的人講沒有落胯,
我聽了很訝異,就問老師那個人有落胯嗎?
無論拳架或器械,我用到手臂的力量是真的很少,
即使是陳氏太極槍的發勁,
老師前幾天告訴場地的人,
跟他學拳不可以三天捕魚兩天曬網,
那天吃飯的時候,場地的人提老師曾講過一次開玩笑的話,
說某教練趕都趕不走,
質真若渝
我記得十幾年前場地有一批年輕力壯的年輕人,
我那個時候曾經告訴他們,
正月山海經
頸椎的前後方,除了中間之外,
各有兩條同時走的行氣路線,
節氣對練拳的效果在比較能夠感受到天地間的能量,
但如果不練其實都一樣,
今天來講一下我們場地那個年輕小朋友的故事,
我這輩子沒有看過協調這麼差的人,教他都會教到心灰意冷,
老師昨天叫我有時間幫場地的人看一下,
我就跟老師說,如果他們是出了狀況,
老師今天講提收,在老架叫做摟膝,
在新架叫做初收跟再收,
今天上完課的感覺是,髖關節是整個被往上托的程度比以往都更強烈,
我們練拳的人走路或行走坐臥任何動作都會很輕鬆,
場地的人陸續在報台灣盃陳氏太極拳全國錦標賽的比賽,
下課後看他們陸續在交報名表,
我其實完全不懂經脈,反正我的習慣就是這樣,
不懂不會不知道,我都很老實,
老師週四有預告週五週六的陳氏18式課程要進招,
但老師忽略一件事,這兩天有國慶煙火,
老師最近上課的時候,常常有好的茶可以喝,
原來是一個師姐都會每天固定泡好茶帶給老師喝,
老師在這種日子也在開會,
我呢就跑來場地練拳,嘿嘿@@a
練陳氏太極拳一開始要求工整,
是因為一開始的結構習慣很重要,
早上老師講的是老架18式的斜行,
但他事實上是新架拗步斜行的一半,
老師常常講到劉曉賦老師,
他真的是很好的一個人,
我問過一些人,他們學生時代古文都是用背的,
沒有嘗試用自己的話去解釋的體驗,
老師最近教陳氏18式的白鵝亮翅,
外觀上很像新架,但其實只有新架的一半,
午休醒來,全身都在行氣,
像昨天的流水一樣,流速及頻率都很穩定,
老師這兩天一直強調,陳氏的拳架手上要掤勁,
不要手是手,腳是腳,打拳要用身體去帶,
今天有個新人要來,大概8、90年次,
今年來的新人都很年輕,重點是還都是小妹妹,
這兩天身體各骨頭行氣的樣子比較像流水,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節氣的關係,
這兩天看了老師表演那天各種角度的影片,
其實說真的都沒有現場看來的完整XD
最近幾次比賽及表演,場外的人跟老師說,
他們印象中雲觀很強,他們真的是雲觀的嗎?
早上自己在練拳的時候,聽到有人在開老師身高的玩笑,
一看是老師剛好走過去看到他們團體的劍,我就走了過去,
我們立身中正的練習,是從拳架中自然產生的,
不是刻意營造出來的
我這幾天都在練單鞭,我本來習慣就是這樣,
老師教到哪裡我就練到哪裡,
我之所以現在用骨頭結構去學習老師教的拳架,
不是因為我去了解骨頭是什麼構造,
我跟老師剛學拳的時候,老師才剛開場一年,
他那個時候學拳也沒有很久,
我現在跟老師學拳,看的學的練習的,
都是如何順著骨頭的結構滑行,
放假有個好處,想什麼時候睡覺就什麼時候睡覺^o^
下午的午睡是被左耳垂發端的行氣驚醒的,
大概三年多前,還在疫情期間,
一個新生曾經因為染疫跟我傳過訊息,
凌晨其實發生一個跟以前不太一樣的的現象,
除了其他發端及行氣路線之外,
這兩天做了兩個實驗,我前天沒有打老架一路75式,
昨天凌晨行氣就比平日微弱,
老師週日因為怕場地的人人數太多影響到協會其他場的人的學習,
所以跟場地的人說老架會在禮拜六教,
我剛跟老師學拳的時候,在旁邊很安分的在練基本,
老師偶爾會來指導我,
時不時有師兄姐會問老師不知道要怎麼把拳練好,
老師都會很委婉的跟他們說需要時間而已,
教師節那天,我傳了老師的影片給幾個沒在練拳的朋友,
我後來發現他們的反應很有趣,
髖關節沒有鬆,膝蓋就容易朝前,變成跪膝,
雖然蹲很低,但身體的力量是沒有落到腳底的,而是在膝蓋,
老師今天講的是單鞭,
陳氏是燈籠手,不是勾手,虎口是龍眼,不是鳳眼,
老師剛跟我說,有幾個人這兩年都跟老師強烈表達要跟老師學新架,
包括已經很多年沒有再跟老師學拳的人,
我昨天要睡之前,突然看到旁邊有一本張肇平老師的太極拳語錄,
我就拿起來翻了一下,這本書是我學拳幾年後買的,
昨天發生一件很奇怪的事,
下午3點到晚上7點,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開車,
這幾天來了一個新生,每天都比老師早到,
我就多看了一眼,
双震腳,之所以名雙震,
是因為右腳並不是刻意起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