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雲老師,中興大學理學大樓場創場老師,作為她的學生,站在觀雲的角度, 紀錄並交流分享用生活練拳,用拳學生活的學習過程,本場練習時間為週一至週六早上6點至9點(夏季7點半至9點移至土木環工大樓)
要睡之前,突然想到很久沒翻黃庭經,
翻看的時候,覺得身體的對應好像比以前更強烈,
清晨雨勢很大,老師跟場地的人說不用來場地,
但是我的習慣還是會去場地^o^
老師昨天告訴我,9月有一場比賽(我忘了是什麼,從來沒在記XD),
場地要組一個劍的團體,
我在職場上看過很多優秀的領導人,
他們的特點在不會偏重任何一方,他們的定位就是整體考量,
下班後跑到場地練拳,
想要練拳就是一股衝動,就是突然很想要練,
基本跟拳架對我的意義在放鬆筋骨,
所以我從來沒有為了比賽刻意的蹲低或刻意讓胯產生凹陷的外觀,
很多年前我邀請一家國際知名玻璃面板公司的高階主管來演講,
演講結束後,他告訴我,
老師現在市府太極拳社教丹田運轉,
雖然老師在市府教的是99式,
老師教陳氏太極劍不是第一次,
老師的習慣通常是教2年的拳,1年器械,
每個人的價值觀都是所遇到的人事物及時間的累積,
如果我們身邊有很正向的人,
我跟老師拳架外型風格差異很大,
這是因為我跟老師很多想法差異很大,
我常常不太想去提38式有關的事情,
因為很敏感,因為會吵架,
很多年前,我認識一個女孩子是練推手的,
他很喜歡比賽,有幾次我們會一起玩,
他們都不想掛場地任何頭銜,
下午回到家一躺就開始行氣,睡著了也還在行氣,
醒來還是在行氣,
我一些邏輯轉不過來的時候,
老師總會講一些事情讓我理解,
陳氏太極劍在練習上不是只有劈跟砍,
他也有刺撩掛點抹托架掃截扎推化等要練習的地方,
上次協會的理監事會議是在玉琴師姐的別墅開的,
所有的飲食都是玉琴師姐及其他師兄姐招待的,
前後的時間點差距只有半年,
一個是我在過年打掃完想要放鬆一下筋骨,
早上跟老師打了一趟新架,一趟陳氏太極劍,
然後自己到旁邊打老架一路,
前兩天場地最早到的兩個人,也是幫忙老師很多事情的人,
他們掃完落葉在練劍,
我覺得這些基本的東西如果老實的練一練,
丹田沒有氣是很匪夷所思的,
我記得我剛學37式的時候,老師示範了一個貓步的動作,
我後來覺得很有趣,
今天老師一早就帶大家練纏絲勁,
練到一半,老師就跟大家提醒,
剛剛看到一篇關於努氣的分享,我覺得挺好的,
我過去也常提醒我們自己場地的人,
研習那幾天到今天,我修正跟練習最多的,是纏絲勁,
因為基本不需要規格,
有一次秘書處的人問陳小旺老師有多少弟子,他說2000多人,
秘書處的人又問那入室弟子有多少,
我第一次的丹田跟著拳動,
其實是剛學招式時在場地跟著打99式的合太極的時候,
老師在外面的課時間都很短,因為時間的限制,都怕招式教不完,
只能教一些基本的站樁,
其實我到現在還是不會去看影片,因為我覺得學習就是當下,
前幾天跟一個師姐聊起來,
我以往一直認為師生要用很長的時間才會有很長的緣份,
我後來這幾天跟老師說,他可不要以後連自己的學生都認不得,
喔對了,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練拳的時候要讓自己心情愉悅,不要一直想不開心的事,
其實我的習慣從來就不想攀附陳家溝四大金剛,所以我都很少提他們,
除非在提到陳氏拳架的包容性,大概帶一下歷史及一些實際情況,
從小父親有固定每天早上5點以香禮敬天地及佛祖的習慣,
我後來在外面一個人住的時候也一直有這個習慣,
老師跟秘書處的人研習結束後一直在休息,
一場研習因為前前後後幾個月耗了很多心力,元氣大傷,
昨天老師用罕見嚴厲的口氣告誡場地的人,
無論什麼人都要尊重別人的智慧財產,
今天老師教完劍,因為人比較多就分兩批打,
我注意到一個師姐,看得出來他很認真在練,
我無論打拳甚至發勁,跟老師在外型上差異性都非常的大,
這是因為我跟老師的身體不一樣,練習的過程也不一樣,
每一個陳氏太極的老師都會教剛開始學拳的學生丹田運轉,
因為除了纏絲勁之外,陳氏的基本功是非常多樣的,
其實我從研習期間到今天,那些影片我一眼都沒有看,
太極拳界學拳的生態,盲目追隨影片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陳小旺老師在台中期間好幾次問我跟老師有什麼問題要問他,
我都是蒙著頭吃飯,拼命喝茶,
剛聽到一個最近流傳的講法,
來參加陳小旺老師的研習會跟陳正雷老師的拳混淆,
我一直認為場地的人過早出去比賽,對他們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很多會變成急忙的學一套拳,然後練個兩三個月就匆促的去比賽,
一個師兄一次送給老師一些腳底按摩的券,
我第一次嘗試腳底按摩的時候覺得很新奇,
各位師兄姐早安:
大家辛苦了,五日的研習已經結束,一切終將歸於平靜,
昨晚夢見天空各種很漂亮很大顆的星辰,
而且都是像在眼前一樣的近距離,
昨天回到家已經很晚,早上還是一早到場地練拳,
看到場地兩個一向最早到的人正在練的不是這幾天研習上的東西,
老師是一個非常重視細節的人,
無論拳無論工作,他的要求都很細緻,常常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
研習這幾天早上我還是照常到場地,每天都練完我該練的,
我不會因為要學不同的就只練新的,
以下轉貼:
敬愛的台灣陳氏太極拳總會全體同仁、親愛的學員們:
上課前跟老先生練習丹田運轉,
這個節骨眼居然開始自然行氣,丹田轉一圈,任督也轉一圈,
這幾天研習,場地很多工作人員,
秘書處的人因為學員報到時不是很認識場地的人,後來在問是哪一位時,
老先生這兩天講的最多的四個字,放鬆下沉XD
所以請不要因為影片跟現場的落差,或一般的選手展現出來的形象,
其實我一開始學發勁就是模仿這個老先生的風格,
因為那個時候非常的年輕,後來也不知道為什麼,越來越不喜歡刻意發勁,
剛剛有人提問說為什麼老架的前後收勢方向不一樣,
老師是代替回答:
前半小時是暖身,我從來不做暖身,所以不喜歡,
後來我今天看的這個角度不像是渾元樁,
我剛學拳的時候,老師教纏絲勁一開始就很強調八法
(我都有把老師早期的教學記錄在部落格),
今天早上還是下著雨,場地有學生在辦物理營,我們就挪去另一個地方,
中興大學的樹木很多,環境很好,能避雨的地方就比較零碎,
陳小旺老師來台中期間,陳氏總會安排他住在比較僻靜不容易受人打擾的地方,
而且除了第一天由黃柄杉老師接送之外,
老師一早跟謝老師去台北陪陳小旺老師及陳金榜老師拜會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
我自己在場地練拳@@a
其實我這兩天練的是老師昨天早上提醒我的一點,
我連同今天早上都很注意這個點,
前幾個月場地辦活動,場地一個人跑來坐我後面,我嚇壞了,
後來老師委婉的跟他解釋我對氣很敏感,
想想還是寫一下好了,
陳氏太極的發勁以氣為基礎,那都是從纏絲勁練來的,
我記得以前剛學拳的時候,
每次遇到颱風天都只有我跟老師兩個人,
我從來都不鼓勵場地人以類似球技去詮釋陳氏器械,
也就是拿劍時不建議像拿個羽球拍,
我寧願他們老實的練過纏絲勁及拳架後再來練陳氏器械,
一開臉書就看到塔羅牌的影片,我沒有接觸過塔羅牌,
不過我朋友曾告訴我那是一種黑暗能量,很容易被捕捉到,
在傳統的東方文化裡,有一個獨特的觀念叫尊師重道,
但是現代的學校教育把一些傳統的文化精神拿掉了,
老師昨天陳氏太極劍講到落花式及上下斜刺,
這兩招都可以很明顯感覺出襠勁,沒有合勁就不會有襠勁,
老師昨天下午在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講習講的2個小時,
就是我們練的掩手肱拳的原理,
這是2003年8月老師跟協會其他教練為了推廣陳氏38式組成的團體,
凌晨比較晚起來,因為想讓髖關節的行氣走完,
這次髖關節的行氣走得很細緻,
今天早上一個師兄跟我聊起他前陣子膝蓋不舒服,
我很高興他告訴我他的情形,
老師的電腦,尤其文書處理,其實就我們的觀點不是很OK,
可是他從不拿不會當理由,
我一個朋友很有趣,
他在做事的時候如果別人沒有照他的想法,
我很喜歡上老師的課,
因為我覺得老師對教學及招式與身體契合的嚴謹度是我比不上的,
我自己常常跟同事或以前的同事聯名送花,
我也習慣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