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雲老師,中興大學理學大樓場創場老師,作為她的學生,站在觀雲的角度, 紀錄並交流分享用生活練拳,用拳學生活的學習過程,本場練習時間為週一至週六早上6點至9點(夏季7點半至9點移至土木環工大樓)
老師早上講的,是混元樁的一種,我後來發現每次老師教完卻沒有人回去練的時候,
我就很失望,大部分人都是上課的時候才跟著在練,
老師的教學在給我們一個練習的方向,
以早上老師講的內容為例,講的雖然是招式,
練纏絲勁的時候,在下盤不吃力的狀態下,
從手指到手臂皮膚表面一開始會先形成類似能透氣的薄膜,
早上聽演講的時候,遇到老同事,他也在跟老師學拳,
他身體狀況因為之前長時間工作的壓力而受影響,
我其實一直搞不清楚楊氏太極的靠要怎麼靠,
那天上13式的課比較有點明白,
老師很重視脊椎在拳架中的教學,
無論虛領頂勁,胸腰拉開或胸腰折疊,
老師每天都會帶場地的人練纏絲勁,
老師從以前就很重纏絲勁中八法的練習,
前幾天,場地一個人問我,
為什麼我們學太極拳 一定要參加比賽?
吳忠諴秘書長提到教練及裁判歷練兼俱,心態上會比較完整,如果當過選手就更好了,
我覺得歷練完整,可以因為學習的深度及廣度,考量也會更細膩,切中重點
幾天前跟一位對陳氏太極拳很有興趣的同好聊到關於纏絲的面向,
陳氏太極拳有很多的面向,纏絲只是其中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