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運第一屆陳氏38式太極拳女子組第一名(林麗雲老師)

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大盈若沖

2011/5/27
太極拳對於未得氣的初學者而言,
像一個渾沌未開的領域,

對曾習拳多年或學拳前曾練習氣功者,
我若說學者尚未從拳架自然練出氣或尚未產生與拳架相結合的氣,
學者或狐疑不信,或宛如墮入地獄般的受挫,
其實,拳架在未得氣前,丹田內轉是不存在的,
因為在得氣前,那不過是意念操弄的轉,或僅僅肚子或軀幹的肌肉在扭轉而已,
跟拳架毫無干係,
丹田內轉,是從拳架的練習過程中時機成熟自然開花結果的,
這個時機成熟,包含了老師的正確指點,學者持之以恆的勤奮練習,
氣路隨拳架中拳理的落實過程中豁然,瓜熟蒂落,
刻意去練所謂的丹田,或內外轉,是與拳架疊床架屋的,
我認為那容易與不怕打的硬氣功相混淆,

林師曾說,若有學生能從他教的內容練出跟他一樣的東西,
那他會非常高興,
因為那證明他練出來的東西在別人身上同樣學到是可能的,
太極拳的教學,若不能在大多數人身上得到正面的效果,
他的價值再珍貴,純粹是自己定義而已,
隨拳架逐年練習而逐步領略,原來林師所說從拳架自然產生氣是怎麼回事,
原來林師所說從拳架自然產生氣是什麼意思,
打拳自然會有氣,那是真實不虛的,
而這個從打拳自然產生的氣,
我必須提醒,當學者不需靠強烈高度意念去控制氣在哪該怎麼走的時候,
卻能在打拳時,只需每天早上第一趟拳的一動,氣開始隨拳架在體內充盈了,
而絕非打了5.6趟才開始身體熱熱的,
(走完全中興大學的馬路也能得到同樣的效果,但那絕非行氣),
這個在行架時氣在體內充盈的情況,
即使在沒打拳的時候也是存在的,
因為行走坐臥已經能時時落實拳理,
早上打的那麼一趟拳所自然產生的氣,會延續一整天,
每日不斷的累積.......或者應該說,不斷的在行內外氣交換,
不斷的在把好的氣留在體內,不斷的充盈著肌膚筋骨經絡,日夜流注,
這個時候,滿出來的時候,丹田內轉這個東西突然會自己出現,
丹田內轉是在拳架中行架時自己莫名奇妙跑出來的,
行氣,在拳架中是從腳底開始的,
爾後不斷往上蔓延,
行氣在體內是整束的,立體的,由裡而外的,連貫的,
絕非局部的,點線或面,
無論上半身或末端,都是讓氣托著,讓氣帶著的,
卻絕不會導致拳架的變形走樣,也絕不會被氣牽著鼻子走,
鬆是因為讓氣開了筋骨的鬆,不是拉筋的的弛,
更不是高度意念灌注那個點線面如壓力鍋般超越自身負荷的膨脹,爾後爆開,
(壓力會導致憋氣,憋氣會往練嘴巴或鼻子練去,而不是往丹田練去)
當意念一沒,卻什麼也沒有,
無論練什麼,都應該讓自己身體越來越輕鬆,而不是負擔越來越重,
改變習慣是困難的,特別是使氣使力的習慣,
其實拳理的落實,只是改一下習慣,改成身體擺對位置而已,
身體位置一正,氣自然順,
打拳時身體位置正確,氣順自然隨行架產生,自走,
不要再去盲目模仿林師的拳架外形,
因為那是林師隨氣的律動在打,
學者不是林師,模仿他的外形,在初學是必須的,因為拳架不熟,
但爾後知所以然後,應該知覺自己的身體律動,
照自己鬆的程度打,練習鬆的程度,
而不是摹仿林師外形就會鬆了,
那實在是個誤會,天大的誤會,
林師說打拳要有自己的風格,因為要練出自己的氣,
氣隨鬆的程度頻率,速度跟質量都會天差地別,
學者怎能在拳架熟練後還把自己當成跟林師ㄧ樣的打拳呢?
林師不講角度,只講身體的到位,要求氣的到位,

拳架得氣者,要留意過與不及的弊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