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4/14
林師上課常用竹蜻蜓比喻,
我查了一下,
竹蜻蜓最早的的記載始於東晉葛洪抱扑子,
"或以棗心木為飛車,以牛革結環劍,以引其機,
或存念做五蛇六龍三牛,交罡而乘之,上升四十里,名為太清,
太清之中,其氣甚罡,能勝人也"
竹蜻蜓的結構是一個斜面薄竹片,
竹片中央榫接一個直立軸,
將繩帶絞扭在立軸上,
拉動繩帶,竹片急速旋轉,同時藉由斜面造成的氣流上升,
並藉由慣性繼續旋轉,直到慣性作用停止,
太極拳重下盤的人多半會經過因為鬆沉旋轉產生的身體垂直向上過程,
有沒有可能這種垂直向上的反作用力會大於身體重量的地心引力?
我們如果能比照竹蜻蜓模式,
透過身體某部份的急速旋轉,
或許可能讓身體鬆沉後彈起,並在空中等待彈性及旋轉作用完後,
讓身體重量完整平穩落於地面,
問題是,在空中的旋轉慣性意義在哪?
沒有意義,
因為那只是一個結果,
並不是我們真正要練習的東西,
我們真正要練習的是如何在這樣的鬆沉過程中產生向上的浮力或彈力,
那便是氣機引動的開端,
所謂的氣,還是能透過這樣的行架運行到下盤的,
打拳如果打到下盤全鎖住了,下盤行氣的可能性就不可能會太高,
後續的完整一氣就更不可能了,
至於旋轉的慣性持續度,其實已經跟勁放完全與否相當接近了,
我們真正要練習的,也在放勁完全,
至於在空中發勁的感覺,
說真的,練到時冷暖自知,
沒練到前請把他當成子虛烏有,
老師再厲害,學生沒練出來就是斷層,
那是要深自檢討而不是拿來自傲的,
林師今早提醒諸位師兄姐,不要看影片學拳,
倒果為因的弊害,能不慎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