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運第一屆陳氏38式太極拳女子組第一名(林麗雲老師)

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

20090326丹田提放課程簡述暨有感

2009/3/26
今早開車送林師到場地,林師講到1的概念,
我試著將林師的發勁原理整合集中到一點,

林師說貫的漂亮,像鞭子一樣,
嘿嘿=.=a
隨後林師命我今天務必寫出理論班論文,
完了,怎麼突然讓林師熊熊想起來咧
算了,在那之前,還是簡述一下今早林師上課的內容,
今早林師帶師兄姐不斷練習發勁,
從立圓平圓,丹田提放,乃至掩手肱拳,
如師兄姐一慣所練習的,
如此長時間練習連續發勁,為的就是避免失師兄姐錯誤發勁,
發勁一旦錯誤,必後繼乏力,也容易不當使用力量而上氣不接下氣,
氣喘吁吁,或筋骨酸痛,
所以一旦不當發勁,如此長時間練習發勁,
回去如發現有筋骨酸痛,則應檢討是否錯誤理解林師上課內容,
今早林師敎授立圓勁時也強調上下氣相合後自然彈放,
在彈放瞬間產生內外氣自然交換,
因此身心都會極為舒服,因為越發勁,內氣越發越飽滿,
原因即在於發放之間,身體廢氣不斷排出,好的氣卻不斷進入身體,
發勁練氣養氣原理在此,
但這建立在全身關節鬆開的前提上,
否則以鎖住關節方式來練氣是非常令人捏冷汗的,
不如不練,沒有內氣運行反而是較安全的,
這是要特別特別提醒師兄姊的,
所謂的鬆開關節,也絕不是四肢末梢動作後,
再加工一道的四肢刻意彈抖,那抖的太假了,
放太過放到垮掉,發勁多為散勁,多半是因為內氣不足,這是無法一蹴可跡的,
所以是必經的過程,
如為速成效果而刻意作意或掤勁,卻沒有內氣的深厚打基,
那無非是往把身體筋骨繃緊方向練去,往剛筋勁練去,
要打拳時有內氣的產生是更不可能了,
每個人都會有氣,人賴以生存,
但氣如何在打拳時畫分陰陽,產生動盪,內氣運行,
絕對不能鎖住身體任何一部份,也不能有任何加工,
加工會離一氣貫通會來越遠,
鎖住身體任何一部份來打拳,運動流汗的效果還不如跑步,
如稍微有一點內氣發萌還敢鎖住身體,
不自覺的氣滯或氣上衝是非常危險的,
危險的程度與年齡無關,
為什麼常見打拳仍會發生心血管疾病,
除了飲食因素,練拳的功法實在佔了不小的成分,
行架沒有內氣運行反而是安全的,
單招打的漂亮威猛也就皆大歡喜了,
一旦有內氣運行,則需小心謹慎,
就算練成天下無敵,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意義在哪?
有了這個觀念,我們才有了練丹田提放的身體及心理準備,
否則不要練反而是安全的,如執意練,就是強練,
丹田提放常見的問題在,我們練習丹田提放時,
如有任何一個地方沒有放鬆,甚至刻意鎖住,
即使有丹田氣,初學氣者氣也不可能強到衝過鎖住的地方,
即使衝過去了,外氣還是進不來,
因為外壓強不過內壓,
人體的氣既然本就連在一起,刻意營造的高壓,一旦通關阻塞,
勢必往別的方向走去,水往低處流,
氣沒有控制好,過氣海往胸腔以上衝或蔓延,
前者氣上衝,後者努胸,都僅僅是其中的一種現象,
如自覺或發現,尚可排除,
長久而不自知,吃傷藥尤其不是長久之道,
壓力所創,傷到的身體內部,調養絕非一時半刻,三年兩載,
如以為僅傷個筋骨無需大驚小怪,實是以為僅傷到筋骨,
自恃血氣旺盛,常傷的更多,因為不知不覺,
再來丹田提放仍須在立身中正的前提,
林師要求用四大金剛打拳,
還是要求在立身中正的前提上,
否則都是用四肢末梢帶動身體手舞足蹈,甚至將身體扭曲變形,
你說那是胸腰摺疊還是胸腰開合還是含胸拔背.......隨便冠一個好聽響亮的名稱啦,
脫離立身中正,我怎樣都認為那是在玩弄虐待自己的脊椎,
需提醒的一點是,平常練習愛怎麼導引怎麼練,
倒立練也沒人管你,
但行架時還是要保持立身中正,因為那是一個最起碼的基本的體的要求,
回到丹田提放,為了避免沒有放鬆產生的氣上衝或努胸現象,
沒有從根本問題解決,卻另外發展出另種含胸拔背,
彎腰駝背式含胸,門戶大開式拔背,
類此多半是只學拳架外形卻不知所以然的遺害,
師兄姊不可不慎,
丹田提放還需練到提放之間還能說話,
長勁熟練後整束起來,短勁就出來了,
好了,我該去寫論文了,不然又會被說懶惰,

再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