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運第一屆陳氏38式太極拳女子組第一名(林麗雲老師)

2023年7月28日 星期五

雲觀學員王建惟學拳心得(王建惟師兄)

 正向積極樂觀就是雲觀練拳人的特質

*****************************************



雲觀學員王建惟學拳心得 112/7/27

初始接觸太極是在大學四年級的時候,那時剛好體育選修課程有開太極拳課程,因為一直以來便對中國武術很嚮往,特別是太極更是覺得很特別的一門武術,小時候父親的同事陳雲慶叔叔便一直跟我說可以找他學太極(當時不知道他就是太極99創始人陳泮嶺大師的公子),當時便對太極留下了初淺的印象,因此當時看到有開太極選修課程,便好奇的選了這門課。

上課時完全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老師也沒甚麼介紹太極的緣由和派別(後來才知道學的是楊氏),只知道依樣畫葫蘆學動作,但一堂課上下來,膝蓋痛得要死,當時心想一定是有問題,卻不知道問題出現在哪裡? 到最後也不知道招式有沒有學完,就這麼模模糊糊地度過一學期。

開始上班工作後,一直想找機會再進行練習,當時在新竹工研院工作,某日下班,正好經過院本部大廳,看到一群人在打太極,動作很是漂亮,趕忙過去詢問,才得知是在教陳氏太極,當時馬上就報名了,指導老師是董老師冠言先生,老師很清楚地介紹陳氏太極的發展由來及派門流別,才知道現今所有太極派別全源於陳氏太極,我的太極啟蒙老師,照理說來應該算是董老師,董老師年少時在台灣學太極拳,師承熊衛,學習陳氏小架,之後赴大陸拜陳發科弟子馮自強先生學習老架、新架、渾元架及器械。也正因如此,我後來到陳氏總會學拳時,常被教練說動作很怪,打老架看起來像渾元架,常出現許多奇怪的小動作。

在跟董老師學拳過程中,董老師很認真教拳,也常常告訴我們如何體用,並進行適當練習,但可惜的是,當時工作繁忙,又每週回台中看父母和小孩,因此,學習過程陸陸續續、間間斷斷,沒有學得很完整,董老師當時講的拳理,很多也是聽不懂,像是重心沉腳底,打釘入土,將重心延伸進土中,完全無法體會,倒是虛領頂勁,立身中正收尾閭,每節課都聽到老師重複,只可惜當時沒有聽進去,所以老架一路其中的斜行、摟膝、上三步、倒卷肱、玉女穿梭這幾招怎麼打怎麼怪,完全打不好,也無法掌握,慘的是連問都不知道如何問,後來回台中擔任教職,聽聞董老師移民國外,想再回去學也沒機會了,這時才知珍惜當下的可貴,但為時已晚。

回到台中之後(民國90年左右),一直尋尋覓覓陳氏太極學拳場地,但看見的大多是楊氏,一直找不到陳氏的學習場地。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在阿飛吃早餐時看見一群身著太極功夫裝的人聚餐,鼓起勇氣向前一問,才知是陳氏太極總會的師兄姐,因此才得以去到總場觀摩,碰巧遇見馬老師志潔先生及黃老師蓮珠先生(民國102年左右),為了讓家中兩隻犬子有機會學拳,所以帶老大跟著黃老師蓮珠先生練拳,帶著老二跟著馬老師志潔先生兩邊同時進行練拳(因為兩位小朋友的時間無法湊在一起),此刻才算是真正進了陳氏的大門。

之後兩位小朋友意興闌珊,我也不勉強他們,於是我便留在原太極繼續跟著馬老師練拳,直到馬老師離開人世間才暫時中斷學拳過程。

之前在新竹學拳的時候,老師的動作很快,一次就是一個完整的招式展現,個人慧根有限,因此無法吸收完全,加上上課斷斷續續,學得其實不是很完整,關於這點,回台中上班後,一直懊惱悔恨不已。

後來在特定機緣下進入到陳氏總會這個大家庭中,跟著黃老師及馬老師學習,兩位老師都非常認真且仔細地教導我和我們家兩位小朋友,在學習過程中,才突然發現到這邊的老師教練對於教拳都相當有經驗,能將一個招式分解成七八個動作,感覺是經過系統化整理過的教學,以前不清楚的地方終於比較明瞭了,但是光一個斜行還是被教練調了三四十次,還是抓不太到感覺,不過整體上還是穩定地慢慢往前進。

好景不常,馬老師的離世對原太極是很大的震撼和衝擊,他走了之後,我雖然還短暫留在原太極,但心裡卻常覺得空空的,似乎少了什麼似的,最後也慢慢減少去場地練習了。

這時剛好淑芬調動來永隆,難得遇見學陳氏的夥伴,又是同一系統,我們經常討論太極的一些招式和練法,有次我不經意向淑芬提起學過老架一路後,希望有機會能學二路,但又聽說二路沒有足夠的拳架底子,打起來會吃力不討好且容易受傷,但還是感覺沒學過二路會是個遺憾,這時淑芬告訴我雲觀麗雲老師正在教二路,可以來試試!

我說我拳架基礎沒有很札實,且又是別個場地的,這樣方便嗎? 淑芬馬上跑去跟麗雲老師說我想學二路,老師二話不說就答應了,承蒙老師不嫌棄,願意接受我這半調子拳架基礎的外場子弟,從此,我便成為雲觀的一員。

來到雲觀之後,讓我眼界大開,原來拳架經過老師的闡釋和說明之後,竟是如此精細微妙,有許許多多的小細節是我之前未曾發現的或者更進一步說,是連都沒想過的,以前的老師說的一些話如鬆腰落跨、虛領頂勁、虛實轉換,重心移動,直到雲觀看見老師演示,才真正認識和體會到其中的意義,看老師的身形,更讓我驚訝不已,原來拳能打成如此這般,真是太美妙太神奇了!

剛開始在原觀的頭一年,因為生活作息和工作模式尚未調整過來,因此只能利用六日過來練習,雖然收穫甚多,但練習量太少,很多重點也都遺漏掉,因此,並未有太多進步。

112年的7月1日是個轉捩點,在這之前,永隆的一些老師們看到我們在討論和練習太極拳時,產生了興趣,詢問了相關的訊息,我和淑芬都積極鼓勵他們來學習,於是約好7月1日我和淑芬帶他們過來,當時他們就決定要學習,並且天天都來。

既然他們都天天來,我也就不好缺席,於是就調整自己的作息時間,整個暑假盡量每天都來,果然天天打拳的效果是不一樣的,之後又參加比賽,雖然未獲名次,但期間得到老師及教練的諄諄教誨調拳,收穫和體會非常多,只是自己基礎不足,進步不夠,未得名次,深感對不起老師和教練。

回想進雲觀以來,身受老師關懷與照顧,甚為感動,跟在老師身邊練拳,對我而言,實在是如獲至寶,若說黃老師和馬老師是帶我入陳氏之門的啟蒙恩師,那麼麗雲老師就可說是真正帶領我進入內殿,得以一窺陳氏瑰寶的恩師了。

在這段時間的學習,真正從老師身上認識到如何透過身形來坐跨、鬆跨、轉跨,然後定位沉勁、鬆勁、接勁、續勁、放勁,透過鬆跨、轉跨及移跨來進行重心的轉換,虛實要分清,透過跨的轉換來旋轉脊柱中軸,利用中軸帶動身體的轉動,手才會配合著進行相關的動作,關於這些要領,雖然自己還無法完全掌握,但已經從老師的演示中窺見其中奧妙。

現今的我很慶幸能來到雲觀這個大家庭,有位宛如一代宗師般的恩師帶領,同時在學校還有一群一起討論練習的好夥伴,不論是在理學大樓的場地,或是在永隆的校園裡,我們總能一直浸潤在學拳的愉悅中,互相討論,互相學習,互相關懷彼此學拳的進度,在場地裡也能聽到老師不厭其煩的諄諄教誨指導,和教練的用心指導調整,能在這個場地學拳,真是莫大的幸福!

在此特別感謝老師和教練的辛苦用心指導,並祝老師生日快樂,事事順心如意,健康快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