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運第一屆陳氏38式太極拳女子組第一名(林麗雲老師)

2011年10月7日 星期五

道法自然

2011/10/7
林師曾說,
新架跟炮捶是拳架的總體檢,

尤其是新架,
因為氣的速度跟質量隨行架纏繞,不斷積蓄,
以迄身體毛細孔全開,是為發勁,
旱地拔蔥,則是內斂拳架的指標,
這裡,不能用跳的,
所以名旱地拔蔥,因為沒有任何助跳,身體沒有任何外顯動作,
一切動力來自於反彈力,
氣的反彈力,像竹蜻蜓一樣的,
乾淨俐落,沒有任何的遲滯,
任何招式的遲滯,原因不在於不熟練,
遲滯在於,單招太熟練了,
這是因為,氣的速度跟質量隨行架纏繞,不斷積蓄,
缺乏積蓄過程的發勁,除了發力跟身形扭轉之外,是不可想像的,
但是,在學拳的過程,
一開始要做到氣的反彈是非常困難的,
為了要達成同樣的外形要求,我們不得不有一些折衷的建議,
提氣,是一個典型的折衷,
掩手肱拳是一個典型,踢二起是一個變型,
原理在於氣的反彈,
為了避免變成跳遠般的肌腱伸縮反彈,
林師會建議,在沒有氣的反彈立之前,
過渡練法以提氣來到到類似的外觀要求,
如2006年以來雲觀部落格的所有文章,
不斷重述著一個觀念,
拳如果練了3年以上,不要再像初學者一樣學技巧而已,
(那淪為技藝之末)
不要模仿任何人的律動或神韻,
因為每個人的質不一樣,外形也不可能會一樣,
我們調拳,只講拳理,因為那是林師練氣的法門,
示範其實是很少的,
光學律動或外形,只能看到上半身不斷在扭轉,
身體外邊動的太多,裡面是甚麼也出不來的,
裡面空空如也,是為空架子,
這個觀念對很多人來說很難接受,
卻是太極拳的入門,
過了這個門,才能登堂入室,一窺究竟,
才能一點一滴深刻體會,林師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
太極拳越練越覺,無底深坑,
皮肉的桎梏沒有了,這是第一關,
骨頭的感覺不見了,這是第二關,
前幾年,還有想要追著林師腳步的念頭,
現在不敢想了,
因為質變的速度,是隨質變的速度產生加乘效果,甚至次方,
就像氣隨行架纏繞產生的質變一般,
這哪裡是想追就追得上呢,窮忙瞎練而已,
不如老實反觀,老實從每一趟的拳架看看有沒有背反拳理,比較實際些,
我今天到場地時,跟林師提到,
想跟被我調拳的學員講,
不要學任何人的律動,包括林師或我或任何人,
林師點頭說,外形是不可能一樣的,拳理一樣是最重要的,
我們跟林師練拳,光練拳就容易有氣感,
是因為氣順的鍊法才符合拳理,
練法如果導致會氣不順,不是一直練就會氣順了,
那是癡人說夢,跟自己身體過不去,
而是要檢討練法,為什麼會氣不順,有沒有背反拳理的地方,
這跟是甚麼拳種,發明勁或暗勁,甚至沒發勁,架子快或慢,都是一樣的道理,
人體的運行跟天地是相呼應的,
符合拳理的練法,也能跟天地運行的規律相呼應,
這是道法自然的本意,
不是講甚麼虛幻的道理,
永續的道理很簡單,
走極端必遭極端反嗜,
如此而已,

願大家都能享受太極拳氣順勁整的好處,身體健康快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