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運第一屆陳氏38式太極拳女子組第一名(林麗雲老師)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氣韻生動暨為什麼要像我?

2010/8/4
林師今早強調,
丹在何處?不在肚子,在腦內.

******************************************
今早林師再複習了一次金剛倒碓,
金剛倒碓應練習丹田提放,
但避免刻意,意念過重,
林師示範丹田提放時,如眾學員所見,
外形雖沒有明顯大動作,落勁卻極整,
這是裡面質的差異,

林師的質,關鍵在行架與內氣的相一致,
初學者如果不明白這點,光在外形模倣,甚至神形相似,
本質卻沒有相一致的地方,
很容易在外形上不斷追求,
這個質是什麼?就是放鬆,放鬆能自然產生內氣,
在行架上的不斷放鬆,來使內氣隨著架子流轉,
達到內氣與行架自然相合相生,暨而相輔相成,

我們要怎麼帶領學員進入一個本質內裡的領域,
讓他們的眼界跳脫外形肢體的揮舞,
我想起過去數年,刻意模仿林師拳架外形的學員不少,
真正深入了解,之所以有這個外形的原因的拳理的,少之又少,
這是他們不了解,
林師所強調的拳理,僅在不斷放鬆,
每個人的個性及身體律動都不一樣,怎麼能夠刻意模仿?
但是,選手們在接受林師調拳時,確實是受著林師的律動影響,
以學習模仿林師純熟的行架律動,來增快選手們的練習,
但這並不意味著質的提升,
因為選手們練習的,模仿的,畢竟是林師的律動,不是選手本身的律動,
正因為這本質的不一樣,
學員如久沒打拳或一旦脫離賽場,
拳架就開始分崩離析,
這正是質尚未形成建立的緣故,
尤有進者,林師上盤純粹是下盤內氣反彈帶動,
非特刻意模仿上盤,下盤卻空蕩蕩者可擬,
這尤其是質根本上的重大差異,
我們如果不能從本質的觀點去看待去學習林師的拳架,
倒果為因,捨本逐末,
林師大好的東西,豈不落寞?
早數年,本想為文詳盡林師拳架與內氣相一致及相合處,
至今整理尚未完全,
後理論班論文,雖匆促成文,
實集林師數年教學成效,
非言之有物,不入專文,
今早林師在強調金剛倒碓練習對應於中脈的關係,
學者怎能斤斤於外形的花枝招展,
忽略以質為基礎的氣韻生動,
今再貼中脈專文連結,供學員參考
******************************************
我最初跟林師學拳,唯妙唯肖,
林師誠懇道,要打自己的風格,
我詫異問,學生跟老師學拳,為什麼不能打一樣?
林師告以,我的拳架是練拳10幾年的質變,

為什麼要像我?
********************************************
有時候我也在想,
為什麼要這麼捍衛林師的東西?
因為我們覺得林師的東西很好,
因為我們覺得林師的東西不僅僅止於大家表面上看到的單純,
很多學員跟我反應,寫的太深了,看不懂,很難體會,
我也很無奈,
明明這個學員外形都已經打的不錯了,我還挑三揀四,
搞的好像我在打壓哪些人一樣,
沒錯,能跟林師學了一趟架子,基本上都不會算是打太差了,
但什麼時候,我才能夠再聽到像某師姐一樣,
從他的口中講出,跟林師學了好幾年,學了好幾次,
今年才真正感覺到什麼是打拳,
什麼時候,我才能再聽到像阿嬤一樣喟然嘆息,今年才真正有體會到林師過去幾年在講什麼,
什麼時候,我們這麼一大群人可以不單純只看林師的架子外形,
什麼時候,林師的學生們不會再看不出來,林師行架時氣的走向,如此渾然天成,

什麼時候?
***********************************************
初學者一開始的臨摹的確是相當重要的,
我也認為只有內涵沒有外形,這樣的內涵也會引人相當程度的存慮,
我們常發現很多太極拳的觀念,學者在學習階段中處在莫衷一是的尷尬情況,
尤其在資訊這麼充沛的環境,
尤其在陳氏,推廣階段有不得不然的高度包容性,
但我們這幾年發現,即使學者學了很多年,
學者依然在模仿修飾外形,特別是唯美的外形,
我們心急的地方也在這裡,
我們擔心學者耽於外形,卻低估了行架,
在台灣的練拳環境,有為數眾多的學者甚至認為拳架並非必要,
甚至普遍性的認為,拳架只需要數月數週,甚至一朝一夕學習即可有成,
拳架被認為是一個附帶的餘興表演項目,
流風所及,不思拳架內涵跟拳理的關係,
反在炫麗外形花俏技巧上,極盡巧思,以獲眾人青睞,
初學者一開始的臨摹,確實是必須的,但那僅限嚴謹合理的招式設計,
並不包含華麗的譁眾取寵打法,
嚴謹的招式設計理由,正是拳理,
正是學者修習半年後是否氣機引動的重要關鍵,
今人不察,誤大力為勁,假漫柔以為鬆,以筋肉弛張以為掤,
數年有感,均不為外人道,
恐招,吹縐一池春水,干卿底事?
殊不知,數年為文,亦僅表於場內學員以為借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