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運第一屆陳氏38式太極拳女子組第一名(林麗雲老師)

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白骨觀

2011/5/21
今天林師講陳氏太極刀,
這裡,我也區分尚未得氣跟已得氣學者不同對象分別說明林師的課堂內容,

我想提醒的是,拳架得氣並不代表器械得氣,端視打法練法是否符合拳理,
以下是這樣的前提下所做的分別,
學員可自行檢視自身情況,以為取捨的參考,
尚未得氣學者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不熟練,
如同師姐所感,他覺得好像重新學一套新的東西一樣,
正是如此,
我從去年等待林師教此套刀,正因此套刀打來,處處皆是問題,
我並不會急著把打來不順的套路,硬練起來,
那對自己,弊多於利,
學拳容易改拳難尤在於,失了自己的知覺,
問題不在刀法本身,在習者本身,
觀人觀己,所見莫不如此,
今早一位學員,本拿刀要跟著一起學刀,
一趟舞花後,他把刀放回,回到學拳架的一群,繼續練習拳架,
林師問他,怎麼不學了?
他不好意思的說,手酸,不練了,
我心裡卻對他起了敬意,他是有智慧的學者,
當然,對於從沒改變初學者的練習方式,卻能從手酸練到手不酸,
我也深深覺得,這種堅忍不拔的毅力跟印度的長時間倒立或非常人所能忍受的苦修精神非常接近,
不過林師的原則,拳沒有打好基礎前,他不建議學器械,

我等著林師教刀,是想要看清楚,林師發勁的時點:p
在拳架設計上,發勁的時點相當的剛好,
金剛搗碓以及掩手肱拳是典例,
至於刀法,發勁的時點在身法,
但如果,以為身法是單純的移形換位,跟玩躲避球一樣的,誤會就有點大,
如同林師課堂強調,虛實分清在器械也是跟拳架一樣的重要,
這是尚未得氣的學者需要很留意的地方,
對已得氣的學者而言,身法對於發勁無疑是相得益彰的,
氣就是一個順字形容,別無其他,
越是不得不發,越見整,
我們學習,看到的是我們所能學到的東西,
還是皮相?
皮相在於,難以辨識不合人體工學運動規律處,
如王建民指叉球,我們看到了什麼?
我看到的是他的肩膀跟手肘處韌帶,在高速下的運動規律,
很遺憾的是,
開刀,不過是將他的韌帶,以拉長弛張方式減緩同樣動作的痛楚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