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6/22
一直想找時間重新拍攝林師的38式,
因為林師2008年全運的打法,跟現在差距已經相當大,
人沒有一次打法是跟任何另一次完全一樣的,這是當然,
林師現在的打法如果仍然停留在2008年的程度,
那我每天這麼寫部落格,意義是不大的,
我工作依然很忙,
(看吧,我連看海的時間都沒有了,嗚~~)
也依然沒多高興致教人,
因為,林師一句說的好,太極拳要有福報的人才能學,
要有相當福報的人才練有,
寫部落是為場內師兄姐尋一個文字的回想,
好了,廢話少說,
在記述林師今天課程之前,
先提週六陳氏太極刀的進度,
從迎風斬草到日套三環,運用了極細緻的纏絲在裡頭,
這個纏絲的運用,前提就在拳架中內氣的誕生,
爾後在何種拳架何種器械都會自然產生,一以貫之,
學這個退那個,是很奇怪的,
關鍵在知覺,沒有練出知覺的學者不太能夠分辨哪裡出現問題,
只能像初學者一樣在外形上檢視,
就像今天的坐著發勁練習,
當然發不出來是正常的,
但發不出來卻強要發出來,這是沒有知覺的發法,
還有,林師今天講坐著打拳的力學,
坐骨對後腳跟?我怎麼聽怎麼怪,
如此生硬相對,非但會練成相當強固的身體結構,
而且會是完全鎖住的身體結構,
鎖住的身體結構,外觀似掤勁極強,事實上不過是身體筋緊的繃狀,
換句話說,會變成用拉筋的方式在打拳,
這是很傷腦筋的,因為這麼練很難把內氣給練出來,
(林師今早舉例,一位拉筋相當厲害的男學者,打拳比誰都硬,
這是很值得警醒的)
我今早急著打電話給林師,
因為林師從來不會教坐骨對後腳跟,
而且學者可自行模擬,如此相對,容易引起氣滯,
剛好林師在跟師姐們吃早餐,
只好稍後再詢問,
林師一聽,笑著說,他有這樣說嗎?那他不小心講錯了,
(阿咧.......)
氣滯在肌肉,是使氣使力的習慣導致,
不僅容易發生在年輕學者身上,也發生在職業問題上,
我們場內一位長年搬運鋼鐵的師兄,體型矯健靈活,
雖年長,仍可明顯看出肌肉有型,
一次詢問,原來他必須長時間搬運鋼筋,這是他的工作,
卻也導致,每次林師教他拳架都很擔心,
因為這位師兄長年使用肌肉的習慣,氣滯在筋緊的地方,
以致肌肉是團狀的,非常健美,非常結實,打拳很有型,
他也很認真,希望他的年長日後能幫助他跳脫肌力的習慣,思維,
同樣的,纏絲在刀上的運用,也是如此,
非內氣,是沒有辦法將纏絲用在刀上,而只能藉助移動的大身法造成的死角,
移動的大身法,其實無法稱做身法,
身法,必須以掤勁做前提,
一個空的架子,過多移動的身法只會促成過多的死角,門戶大開的死角,
掤勁在打拳時必須時刻存在,殊不能只在移動時出現,
一個只在身體移動時才出現的掤勁,無法稱為掤勁,
純粹是把移動產生的死角錯認為掤勁的錯覺,
(發勁,無論八法任一,得靠加工,就是把死角當成掤勁的錯覺所導致的結果)
原因無他,因為裡頭空的,內氣用不上,纏絲更無論,
我們強調要從拳架練出內氣,自然隨行架產生的內氣,
這些過程,環環相扣,
如此,在練習陳氏太極刀時,發勁就不會再是刻意的純粹的音效製造目的,
而是一個,氣順勁整的自然結果,
這就是我們稱的纏絲勁,
而非身體扭動,手腳擰扭,全身刻意轉動,即謂纏絲,
纏絲勁,何能只在拳架才現端倪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