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8/12
這裡,我想談一下一些自發功觀念的辨正, 
自發功是透過自身內氣或能量來達到通脈或治病的效果, 
以此觀點省視,自發功是相當消耗自身能量的一種功法, 
因此一般自發功後,有些體質較弱較敏感或慢性疾病者會產生愛睏疲勞, 
久患處痛楚,甚至出血的現象, 
意志較薄弱或容易心神渙散者,也可能出現難以收攝心神而身體大動不止,或自跌自摔自彈跳或頭暈幻覺自我想像等等無法自我控制的現象, 
以上的這些現象,在我們太極拳的講法會好理解的多, 
當能量或內氣消耗速度過快,以致回氣不足或不夠快時, 
如果不適時停止或節制消耗的速度或動作, 
對身體反而會造成不適或氣竄等等負擔, 
而這多少歸因於習者本身內氣不足或對氣的認知或對氣的自我控制程度不足, 
自古,抱元守一或結印等等功法都具有預防或收拾體內亂竄或遊走的內氣的作用, 
亦即,他們同時兼具收功的效果, 
在辨明自發功與拳架的混淆之前, 
這裡,我們必須留意的是, 
我們練拳強調站樁,前者動中求靜,求靜中之涵養, 
後者靜中求動,求動中之微調, 
無論何者,皆在調整補強身體, 
依此,孱弱或被濫墾體質的改善或可長可久,才有憑藉的根本, 
因此,我們必須辨明的是, 
站樁最初,偶會發生的自發功現象, 
我們認為對初學者一開始的氣機引動有相當的助益, 
但我們會建議,如果從養蓄的觀點, 
氣機引動後,類此自發功的方便法門應適時調整,轉耗為養, 
明確的說,站樁或打拳時的自發功現象應適時收攝, 
在能受意念控制及與周遭萬物渾然相融的界限間, 
轉化為涓滴,不斷積蓄的功法, 
隨時隨地間的充實, 
身心內外兼修,其理亦在此,其難亦在此. 
餘,皆末也. 
林師回氣極快,偶遇俗事虛耗心神,丹田一轉,神色沛然, 
問何以故,時刻,身心,皆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