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運第一屆陳氏38式太極拳女子組第一名(林麗雲老師)

2009年3月19日 星期四

一氣貫通

2009/3/19
Q:另外所謂的立圓,是否於退步壓肘時表現最為明顯。當腳著地的瞬間,全身鬆落,
而非手肘後撞時的緊急剎車?

擬答:一位師兄上次問這方面的問題,
我想很久要怎麼回答他,他的觀察雖然很細膩,
但仍有一個過程上的問題,他看到的是結果而不是練習過程,
直接跳過練習過程來練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因為就我所看到的發勁模式,
多半是因為身體的某個部位沒有辦法放鬆,以致氣斷在那,
這也多半是因為我們看到別人發勁發在拳頭上很漂亮,
就死命往拳頭上招呼,
我們看到某家某學強調身體的某個部位,
我們也不由自主的想練那樣的東西,
但這事實上都像是依著拳經權論來練拳一樣,
犯了因果倒置的練習問題,
我們並沒有發現內斂的地方並探究原理所在,
回到這位師兄的問題,
事實上,如果身體夠放鬆,哪一種外形的發勁都對,
如果身體某些地方卡住,氣就過不去,
即使氣練的再強,一開始就是在沒放鬆的地方打轉,而且回衝結果對身體更慘,
如果能減少身體沒放鬆的地方,
氣的流通順遂,勁道也比較容易發出來,
關鍵就在能不能將身體的內氣一氣貫通,
所謂的一氣貫通不會通到勁發不出來,氣卡在某處,或打外形很奇怪的拳,
更不會讓身體受傷,也不會猛練他就通了,
所以初學拳架過程,氣機有否自然隨形架引動主導了很關鍵的里程,
有則進,否則全然分野,
我常見自認為氣練的很好的人皺著眉頭,表情扭曲,
卻跑來問我覺得他的氣如何,
我只能用無辜的表情回應,對不起.....我大概太挑剔了,
回到一氣貫通,
如果現階段實在不能,就只能試著多道加工,
把身體暫時無法放鬆的地方,乾脆利用氣滯在那的回衝多個加工,
像泵般加速並縮短放鬆維持的時間,
類此的混合勁在比賽很好用,因為顯而易見的效果,
我常見比賽用這樣的發勁模式,
並不是說這個模式不好,事實上能利用這樣的方式也要相當的條件跟巧思,
也很不容易了,
對林師的學生,我會強烈建議不可用這種方式作平日練習,
原因在,那會阻斷內氣的流通跟培養,
我們平日行架養氣養勁尚且來不及,如何能再揠苗助長,
無論哪一種練習過程,拳架也好,氣功也好,比賽也好,
過程中如果一旦發現會產生斲傷身體的結果,卻仍一意孤行,
以名次結果來進行正確與否的檢驗,
那就可以稱上是思維的偏離,多說也無益,
林師常要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我開始明白這樣的心情,
我連續數週節錄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
用意非常明顯,對照而已,
我們的身體練到什麼程度,自然會與前人的心得或想法某程度或完全契合,
無須照本宣科練習,因為書上並沒有寫出完整的練習過程,
事實上也不需要,因為每個人身體不一樣,
只是,我現在一個願望就是,
我什麼時候能像林師這樣,只要動作跟拳有關,
哪怕僅僅是一招半式,也能在沒有刻意營造情況下瞬間自然帶起全身及周圍和煦氣場,
即使講課滔滔不絕也絲毫不受影響,
這是今早上林師課程的我,

非常非常希望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