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雲老師,中興大學理學大樓場創場老師,作為她的學生,站在觀雲的角度, 紀錄並交流分享用生活練拳,用拳學生活的學習過程,本場練習時間為週一至週六早上6點至9點(夏季7點半至9點移至土木環工大樓)
老師這陣子另外也在忙台灣陳氏太極各界聯名送給陳小旺老師的匾額,
剛剛看到老師在弄名單,我好奇的問老師,
老師如果今天早上有要忙協會的事情,大概就不會到場地,
他還是像平常一樣,前一晚很晚睡,早上很早就起來準備協會的事,
昨天在彰化遇到梁盆老師,
十多年沒見,看到他覺得很高興,
今天凌晨照常被行氣驚醒的時候,
我突然想翻個身,就趴著,
無論哪個領域都很強調重心,
但我發現教拳的人常常沒有意識到被教的人重心如果不是在練拳,
我跟老師剛開始學拳的時候,至少有半年是不能學招式的,
這段時間練的就是站椿跟其他基本,
最近工作很充實,雖然累到快要死掉了:p
可是過程讓我覺得很快樂,我喜歡思考的過程^^
陳小旺大師研習營各單項報名人員資料如下:
🌀 114年全民運新增套路推手對練課程
吳榮輝老師指導
每次凌晨因為自然行氣而醒過來的時候,
我都會想到周身而行這幾個字,
講個故事好了,
在去年我向老師請辭教練之前,還在幫老師調場地的賽員,
我們年輕的時候血液循環還不錯,
除非長時間久坐,否則不太容易意識到未來可能面臨的血液循環的問題,
老師說明天會有陳正雷老師的日本學生到場地參訪,
我覺得他們還是晚一點來場地好了,
我小時候開始慢慢的明白,
有些人不喜歡常唸書的人,卻希望自己的小孩書唸多一點,
早上心血來潮,看了一下老師年輕時的老架一路,
我覺得我自己目前還是做不到像老師年輕時那樣的胯~.~
場地有一個學員幾年前帶了三個小孩來跟老師學拳,
因為大家都想佔好的聽講位置,三個小孩都只能站很遠聽,
我記得很多年前的一場比賽,裁判會議的時候,
資深的裁判老師們都提醒所有在場的裁判,不要給小孩子太高的分數,
我們纏絲勁的練習,在一開始還沒有學拳架的時候,
要透過站樁去知覺身體結構,
我平常開車習慣了,偶爾去坐高鐵才發現,
原來台灣很早就有穆斯林祈禱室,
場地每天跟老師學習的人很多,有的常常看不到老師的示範,
資深的都會讓給資淺的,年長的都會讓給年幼的,
兩週前從杉林溪回來之後,
我一直在等身體幾個點解鎖的現象消失,等到現在也沒有,
我記得有一年,老師那個時候是協會的理事長,
他也是從頭忙到晚,
老師今天一早就帶場地的人練基本,
我現在發現老師在場地的打拳順序很有趣,
老師有一把楊氏太極刀,是很多年前買的,
但都只是拿出來看而已,
這兩天老師陳氏太極劍教到左托千斤,
我的想法是,不把重量當一回事,手上的劍再重也輕如鴻毛,
老師今年3月接任陳氏總會的理事長,
其實我跟老師已經很多年不問世事,
協會的會館,原本在購置時就是一個老舊的二手屋,
在經歷十幾年後,建築物內部及線路等等更是非常老舊,
這次旅遊每逢打拳,一個師姐就在旁邊攝影,還從不同的角度,
他並沒有全程錄,只是做一個紀錄,
任何人事物都有自己的氣場,並不是哪個地方氣場特別好,
天地間有一些銜接的點,在平地是比較少的,
老師上周六的影片,我注意到老師的抱拳禮,
老師的抱拳在胸前,但頭是先低下來的,再微笑著前方,
我記得很多年前,林木火老師剛成立台灣太極拳總會,
老師跟我講了林木火老師的很多事,
膝蓋韌帶放鬆的關鍵在髖關節,
打拳時髖關節一開,膝蓋骨的空間結構就會很明顯而且滑滑的,
每個老師長年的練習心得都不可能會一樣,
沒有聽這些老師上課講,
老師接了理事長後很忙,
但他還是像以前一樣,有什麼好東西就會拿去跟謝老師謝師母分享,
我那天跟老師去參加九九太極拳總會的...忘記什麼會議(對不起~”~),
看到魏泳吉老師的99式,覺得有很濃的八卦掌風格,
我所發現到第一個跟現在不一樣的地方,
是極限,
看過老師早期的拳後,
可以更清楚內歛前的軌跡,時間的煉化,
我學拳的過程什麼都喜歡研究,
我好奇老師的步伐總是一樣的距離,我還拿尺規量過,
很多年前場地有一位師兄很喜歡比賽,
可是他常常自己看各種影片,他覺得不錯的動作就加進去,
早些年,最初陳正雷老師、陳小旺老師來台灣教陳氏太極拳,
那個時候推廣陳氏傳統拳架最多的是老架一路及新架一路,
老師在今天帶大家打99式,
打完就提醒場地的人要注意劍指,
端午之前,天地間的能量就開始醞釀,昨天到了極致,
無論哪一種能量從來就跟溫度沒有關係,
老師今天講一句話,
去聽大師上課,不是去學他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