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在自己的臉書上寫,場地有2種人,一種人是來學習的,一種人是來打發時間的,
這句話要是一開始就寫在部落格,搞不好又有人碎碎念看了不舒服,
我想是這樣,文字是便於我們表達跟理解,
當然程度跟心理成熟度的不同,想法也會不一樣,
我看以前的人寫文章時,很不喜歡看翻譯,因為我老覺得現在的人翻得很奇怪,
後來看論語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沒有對論語有一番體會就去看古文,
那不叫博學,那叫囫圇吞棗,
明明是很好的一篇古文,卻因為缺乏基本素養的養成,對看的人影響的結果,卻反而流於華麗的駢文,
這看來是很奇怪的事情,卻很好解釋,
比方說,學而篇裡,一般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翻譯,往往僅止於學習知識並按時複習,那不是很快樂的事嗎?
我們那時看了原文,又看了翻譯,覺得很奇怪,明明原文就饒富意味,怎麼這翻譯老覺得不大對,學習知識並按時複習,為什麼會是很快樂的事?
原來以前的人很含蓄,寫文章也喜歡把意思藏起來,你不思考是無法從字義上看出來真正的意思,
以前的人喜歡玩味,因為沒有速成的習慣跟背景,所以不會在沒有國學根基的情況下咬文嚼字,
因為喜歡玩味,所以養成一而再再而三把學習過的東西不斷的再拿出來思考,
雖然是同一篇文章,但每次思考時都因為時空的關係而有不同的領會跟體悟,
當瞬間體會到而有一些想法時,內心的愉悅感就油然而生了,
這是因為以前的人跟現在的人學習的習慣不一樣,所以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的理解,也就產生了差異,
而且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這是為什麼說這個字要念ㄩㄝˋ的原因,因為等同於悅這個字,而且是愉悅的悅,
我們現在回頭看我昨天在臉書上寫的這句話,
場地有2種人,一種人是來學習的,一種人是來打發時間的,
可能大家現在看的感覺就不一樣了,
因為程度跟心理成熟度的不同,所以想法不一樣是很正常的,
我們再打個比方說,學而篇裡,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近代常常因為古文常常提到君子而認為古人是假道學,
其實也是因為近代的人過於博學而流於字面理解產生了這樣的誤解,
人家不知道我,我們不會因為這樣而不高興,
我拜託,我們每次遇到明明就很不高興,卻要裝作有修養的樣子,那不是偽君子嗎?古人怎麼都教人做偽君子呢?
這是因為以前的人跟現在的人學習的習慣不一樣,所以對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理解,也就產生了差異,
綜觀整部論語,講的就是同理心,所以講求推己及人的忠恕精神,
這個忠,也不是現代101忠狗的忠,而是對人事物的誠與信,一言一行都是是鏗鏘有力的,
因為有同理心,而且能推己及人,所以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是勸勉親親而愛民,
所以無論別人是不是在狀況外,我們都不會受影響,
這是因為有修養的人個性本來就如此,哪裡需要裝模作樣隱忍不快呢?
現在的人沒有在國學上築下深厚根基,卻往往喜歡截取華麗的古文章句斷章取義,
絲毫不顧真正的意思所在,
不是讓人啼笑皆非嗎?
我昨天跟林師講到這件事,
林師說,太極拳也是這樣沒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