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場掃地完畢,然後練拳,
等其他人陸續來時,他們已經打好幾趟了,
他們跟林師學了快3年,
3年對學拳的人是一個築基期,
而且是觀念的築基期,這個築基期如果沒有建立起全面體系的觀念,
以後對拳理的判斷就很容易被似是而非的觀念或字眼牽著走,
3年對學拳的人來說,也是邁入中古期,
因為一般人學拳3年就開始怠惰,
對學過的拳架只會照章辦事,對拳理的再精進卻很難再堅持,
更容易被似是而非的觀念左右而影響拳架,
3年能夠學拳努力不懈並不難,過3年能夠一心不亂卻很難,
政德師兄夫婦能夠持續3年每天努力精進,有目共睹,
他們這一篇,文內關於形容林師的部分,
林師認為會讓別人覺得不需要動不動把林師的好掛在嘴上,
我卻認為沒甚麼不妥,因為學生得到多少,他的感受便是多少,
我們何必為了沒感覺的其他學習者來壓抑我們對林師課堂教授內容的驚艷,
政德師兄文章中的觀念體系建立的很不錯,
有時候我常擔心他們受一些亂七八糟的觀念影響,
看來是多慮了,
不過文內有一些細節的確是需要修正的,
像林媽媽是指林師的媽媽,
勁源之推動直接以換勁替代,詮釋上會較精準,
其餘諸如此類小節,我認為並不需要一個一個幫他修飾,
我很不喜歡增減別人的文字,
一個文章的靈魂,不是在別人幫他修飾了甚麼,
而是在他表達了甚麼,
他的文字表達了他的學習過程,
如果他的學習方向是正確的,我們為什麼要斤斤相計於他怎麼還沒到達目的地?
以下是陳政德師兄學拳心得,如鄭家齊師姐一般得其同意,分享給各位,如下------
學太極拳 心 得 陳政德
遙想第一次與老婆秀真到台中教育學院上林麗雲老師太極拳的課,其情景猶歷歷在目,沒想到 一晃眼就跟隨著老師過了 2 年7個多月了。而在此期間,除了學拳、練拳、隨師到處表演或參加比賽外,老師還帶我們一起上了茶道課、籃子編織課、到新社師兄家練氣、泡茶、烤肉、與四處遊山玩水…等等,讓我們的生活一下子變得好忙碌、好充實與充滿喜悅,所以在雲觀場的時間就變成我們一天當中最盼望的時段了! 每天往往高高興興地出門,歡歡喜喜地滿載而歸。
剛開始,我們完全是太極拳門外漢(老師所謂的一張白紙—好處是不用傷腦筋去修正舊習性),體力、耐力等身體狀況也不佳,所以一路鍛鍊下來也倍感吃力,不過憑著對此運動之熱忱與希望改善體質之心態,持續鍛鍊下,總算熬過了此艱辛階段而步入倒吃甘蔗之佳境。
林老師的教學方式堪稱一絕,因她以自身練出的最符合”氣”之自然律動與到位的之方式,在練習場上招招分解成細步,再步驟分明地示範與以心口相傳的方式給我們說明重要觀念與要領,且常伴以日常生活事物、簡易力學原理、物理現象或林媽媽的睿智話語(我暱稱之為〝林媽媽經〞,且每當老師提及時,我定會望向天際,輕聲說聲”林媽媽,謝謝您!”)等來解釋難懂的拳經、拳理。上老師的課絕對很辛苦,因上課內容包含非常多細膩的內涵,一定要發好多時間與往復聆聽數次後才能有所收穫。辛苦歸辛苦,但我相信我們場內的師兄、師姐們應都以能覓得如此良師而感到幸福感恩! 林老師,謝謝您!
聽老師的拳經、拳理講解時,當能自身體驗到其情境時,內心常會有莫名的雀躍與認同,所以老師的有些講解例子已深植我心,覺得對建立太極拳的觀念有很多幫助,所以不揣淺陋提出其中幾則心得與大夥兒分享。
首先是林媽媽經中的”雞屎落土叁寸煙”。 這就是拳經、拳論中的”吞天之氣,借地之力”中的”借地之力”的貼切詮釋。我們利用重心腳胯之鬆沉,使自身重量及內氣同時下沉至腳底觸地(氣則為入地)後產生一反彈勁,謂之”勁源”,是下一動作之動力來源。太極拳行拳時即不斷地鬆沉胯(當然不是單一),不斷地產生勁源,動作則由勁源之推動而得連綿不絕、似停非停而不斷勁。依老師之解釋”勁”就是”氣”與”力”之結合,行拳時如果只有”力”而無”氣”,則只能算是”太極操”,其效益遠低於真正用”氣”行拳著。可見 ”雞屎落土叁寸煙”這句話之重要性。有一次體會了”勁”的威力,是充當老師99式海底針的教學示範配合者,當老師手上抬時,我手心感應了強大的勁力,即自然反應地鬆胯沉身,隨即一股強大的反彈勁自腳底湧起,上傳至手中抗衡外勁。這種體驗真棒!
風水開運之“石來運轉” 之例子:”石來運轉”之原理是利用在石頭下方施以壓力水以托起石頭離開槽窩,石頭因而几乎無阻力,故其可輕易旋轉。此即沉身鬆胯現象之對比,是移、轉動作前後之標準動作。老師常說“逢沉必轉”,當鬆沉重心腳之胯時,即讓胯關節之兩骨節鬆開、相對(入榫)、其間之空間變大、阻力變小,則關節腔內猶如注入了潤滑油,如再加上向左或向右旋轉之”意”,則會產生猶如”石來運轉”般輕鬆旋轉之現象。”鬆”的動作看似容易,實際是很難的,非經長時間的鍛鍊,或以內氣鬆化關節內之韌帶,才能逐步踏上”鬆”、”柔”之境界。胯要鬆至何境界呢? 慧美師姐曾用”鬆至骨肉分離”來開示,至於如何達成骨肉剝離呢 ? 當時就以剝雞腿為例,大夥兒免不了一番討論,秀真說在德國時雞腿都要自己剝骨,她已有”庖丁解雞”之經驗了! 我說秀真不在家時,我都在COSTCO 買雞腿,但都去骨完畢了! 所以我不知去骨之要領! 唉! 接著大夥兒問慧美師姐: 老師鬆至何境界呢? “無骨、無肉”!
好意外的答案! 在腦海中馬上浮現了老師與秀真都屬”雞”,所以老師豈不變成了”烏(無) 骨雞”,秀真 變成了”肉雞(已去骨)”! 忍不住會心偷笑一下! 其實這觀念非常重要與實用,往後我就常以此血淋淋的畫面來審視自己: 胯(骨)鬆了嗎? 肌肉鬆了嗎? 真的,這還蠻管用的!
蹺蹺板與水流作用之例子: 移重心時,兩胯均要鬆沉,重心腳產生”勁源”,即移動之推力;而虛腳之胯則鬆沉至略低於重心腳之胯,成類似傾斜之蹺蹺板。如此則重心似重物自蹺蹺板高處滑移至低處之虛腳,或似水流自高處流向低處。為確保有移到定位,最後新重心腳之胯要再鬆沉一次,如此猶如木作之入榫或高爾夫球之入洞。老師常說太極拳之律動就只有”移”與”轉”而已,很簡單吧!? 但真正要做到移、轉分明、虛實分清、不破壞整體結構之完整、維持空間感(如空胸實腹)等等之圓融,則實屬不易,所以老師鼓勵大夥兒勤練基本功”太極步”是很有道理的。個人也覺得當練完”太極步”後,再練纏絲勁時,其順暢圓融度真是無可言喻。
恐龍之例子:老師以當恐龍之尾巴被敲擊後要等約27秒後才會叫疼之例來說明當以身領手行拳時,從勁源(如重心腳底)傳導至末梢(如手指端)之時間即是”時間差”(T),而”時間差”會產生”空間感” (3D),且不同的”時間差”會產生不同的”空間感”致使得全身上下各部位(尤其雙手)之動作變化多端、美輪美奐。所以太極拳之運動實為4維(4D)運動,而以此打法,也才能顯現其順乎自然、優美動人之律動與與多彩多姿的肢體語言(老師說連手都要有”表情”)。其實由太極式的掃地,依照移、轉、移、轉律動之掃地方式,亦能訓練胯之鬆沉並產生勁源(掃地之動力),雙手握掃把(合勁)於身體中線處,並以身領手隨移、轉而掃地(此時會有身肢放長之感,掃地之範圍也更加寬大長遠了),同時能清楚體會出4維運動之奧妙。這不就是”生活即太極”之寫照嗎? 這可能與電影中演掃地的很多都是深藏不露的高僧有關吧!?。
走鋼索時雙手握一長棍與分別各握一棍之差別何在?:由力學原理分析後得知當雙手各握一棍時,雙手及棍之動作對身體都產生了獨立的影響作用,是不易控制與不穩固的;而雙手握一長棍時,則雙手及長棍之動作都是一致的,故產生了單一的影響作用。此觀念猶如雙手之”合勁”,如進而擴大至全身之左右、上下、前後等之每一部位都整體一致時,則謂為”整勁”,如再加上鬆胯沉身、尾閭內收、氣下植入地,而成三足鼎立之一實體,則能穩固若磐石。老師說每一定式時均應保持在”整勁”之狀態,這實在不容易,因眾多因素中只要一二項不適當即可能破壞了整體的架構,所以只有認真練! 練! 練!
行進隊伍:隊長(譬如身體)帶領隊伍(譬如雙手)行進,最後之隊員跟至某處就停止不跟了,此時停止之隊員即謂之”原空位”(行進隊伍原來有人之位置現在沒人了---空掉了!),而繼續跟著行走者則謂之”原體位”(留在原來之位置---人還在!)。此表示要建立行拳時隨時”以身領手”之觀念,雙手嘛! 要不就停止不跟,不然就乖乖地跟著行走,而不是像過動兒般不受控制四處遊竄,忙得不亦樂乎! 我們打拳時像不像過動兒?
林媽媽經中的”引人(答應於人)ㄝ卡輸欠人ㄝ!”。因答應了老師寫家庭作業”學 99式海底針的感想”,所以就以此篇代替彼篇,希望老師笑納囉!
老師教學內容之精彩實筆墨難以形容,唯有親臨細聽、仔細觀察、細心體會、反覆咀嚼方能有得。為了大夥兒身體之健康,老師都能無怨無悔地奉獻其心力,而我等報答老師厚愛之恩,即認真學習,將老師正確優良之太極拳拳理與理念傳承下去,去造福有緣人。最後不禁要說: “老師! 雲觀! 有您們同行真好!”並祝福大夥兒身體健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