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運第一屆陳氏38式太極拳女子組第一名(林麗雲老師)

2014年2月14日 星期五

一個初學太極拳大媽的心得( 鄭家齊師姐)及引言

林師今天請幾個師兄姐投稿,

關於太極拳的文章,其實並不好寫,

如果寫花絮或側記,往往流於日記,

寫學習心得,有關拳理的部分就要很審慎,

因為刊物流通極快,

外頭的人看的不是寫的人本身寫了甚麼,而是作者的老師教了甚麼拳理,

如果似是而非,反而容易讓人質疑,

所以林師的學生投稿,通常都經過林師審閱潤飾後再行對外發表,

剛剛看到鄭家齊師姐的投稿,非常出色,

我沒有增刪一字,等林師看過後,我相信林師也不會做任何潤飾,

我後來會發現,

這些初學者們,在推敲林師講的拳理時,常切合拳理中心,

我後來也發現,隨著習拳者書本或網路資訊越來越多,

習拳資訊越多的人,在理解林師講的拳理時,理解範圍卻是越來越偏離拳理中心,

甚至是隨拳齡增加而觀念荒腔走板,

我納悶很多年了,

我想也給師兄姐們看看鄭家齊師姐的文章,先嚐為快,

給各位師兄姐看看,就算是一個初學者,人家用心學習的程度,竟是如此讓人敬重,

如下-------

一個初學太極拳大媽的心得                  by 鄭家齊

從小運動神經就不發達,什麼球都不會打,勉強只會游泳與跑步,跑步太單調,游泳又很麻煩,因此都無法持續的去做。步入中年,眼看著體重緩慢上升,而且都集中在小腹,很快就要變成大婆了,心裡有些著急,在詩班看到我們的指揮-在台中教育大學執教的洪老師總是神清氣爽,身材苗條,知道她打太極拳十幾年,因此厚著臉皮問可否跟她學拳,她跟我說你還是跟我的老師學好了,她跟了好幾位老師,這位林麗雲老師她最為佩服的,而且現在正在教楊式的99式,是一套入門的拳。可是在中興大學,而且早上6:00就開始了,住在東海附近的我覺得實在太遠又太早,決定每周僅抽一天,星期六去學學看。
記得第一次去時,先是練纏絲勁,蹲著馬步大腿實在很酸,看著大家都沒休息,我只好咬牙撐完,正式開始教招式時是在教「海底針」,整套拳已教了2/3,老師雖然教得很慢很細心,但是我初學轉來轉去完全記不起來。硬著頭皮練了一兩周,我發現太極拳這個運動實在令我著迷,原因是它很複雜,如果打的姿勢或角度不正確氣就不會順,但它又有一些簡單的原理與宗旨,萬變不離其宗,很像是科學,而且是實驗科學,自己的身體就是實驗的對象,需要動腦筋、神意集中,沒有單一重複的動作,太有趣了! 雖然老師嚴禁看錄影帶學拳,可是前面的招式都沒有學,於是又厚臉皮央求洪老師把她錄的老師招式講解錄影檔給我看,這是老師特許她幫遠從南部來學拳,一周僅能來一次的姐姐錄的。所以雖然我一周僅去星期六一天,但其他六天的時間我都在研究錄影帶,邊看邊推敲,由幾次學到的原理及有限的錄影帶中的講解片段與影像來推敲正確的3D姿勢,感覺好像在用身體解謎題,現在回想起來謎題其實解的不太正確,老師說的對,看錄影帶學其實學不好,但是其挑戰感真是令我樂趣無窮。
於是,欲罷不能,由每周僅去一天,到每周去三天,最後幾乎每天都報到,天天打太極一個月後,發現不但真的瘦了四公斤、而且瘦的是小腹,原來穿不下的褲子漸漸穿了回來了,此外還有兩個沒想到的改變:首先,過去下樓梯時膝蓋總是會痛,需要攙扶著旁邊的扶手或牆壁才能下樓,去看醫生,他說我沒什麼大毛病,只要坐著常做腿伸直彎曲的動作,多練練腿的肌力,讓膝蓋的承擔減輕就會好。然而,我沒有聽從醫師的狀況照做,我想大家可以猜到為什麼吧,對了,這個動作太無聊,我沒法耐心重複的做。但在老師的指導下,用正確的姿勢每天練纏絲勁,不但沒有傷到膝關節,而且直接在練大腿的肌力,現在我下樓梯健步如飛,完全不痛了。再來,從大學開始我就癡迷於唱合唱,現在還加入兩個合唱團及教會詩班,平常就習慣用腹式呼吸,但在練太極後發現用站樁的方式唱歌,雙腳與尾閭成為穩定的三角支撐,氣容易吸的足,且喉管開,高音容易唱的通透,唱起歌來更是輕鬆如意。
跟林老師學拳最讓我驚異的是她雖然不是學理工的,但她常以房屋梁柱結構、力學的平衡來解釋正確太極姿勢,她直覺的結構與力學的觀念均非常正確。在房屋結構設計的課上,我常常跟學生講台灣處於地震帶,房屋結構必須要有清楚的力量傳導路線,若上下樓層柱的位置不連貫,就不容易預測地震力傳導的路徑,地震來時可能會造成未預期的位置受力集中,產生嚴重的損壞。而老師把身體的頸椎、腰椎、劍椎、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上下各部位比喻成樓房的柱子,要節節貫穿,不可歪斜,才能最有效的支撐身體,力貫於腳底,真的是與房屋建築的力學原理,不謀而合。
我開始學太極拳,最欣慰的是我的母親,她為我終於找到一個可以持之以恆的運動而高興。中年以後,大家都開始考慮養生之道,而太極拳是可以打的長久的運動,一些小小的心得,分享給大家,願大家學拳後身體健康,也可以減輕些國家的健保負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版